地术拳,源自明代闽南白莲庵的尼姑“四月大师”,至今已传六代,由近代宗师陈依九定居福州后流传发展至今。该拳被国家体委武术调查组定为我国稀有拳种,因其独特技巧而不易外传。地术拳源于寺庵,归属宗派系,又因地域在闽中,属长江以南,又属南拳体系。它既有南拳的低桩、扎马、稳实、刚猛,以声、气、力等表达拳势的刚劲磅礴之慨,也有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以形、意、神等表达拳意的舒展飘逸之感。
然而,这些都不能体现出地术拳的独有特色——地面功夫,即地面技击术。这是地术拳的灵魂,她的唯一,也是造就她区别于其他武艺的唯一依据所在。2009年,地术拳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11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认证。
这门武林奇技,以模仿狗机警敏捷为核心,将翻滚扑摔剪奔窜跳钻挂等动作融合成一套独特风格。她上、中、三盘融会贯通了快速迅猛的手法及灵活多变的手法,而下盘尤其绝妙,让倒在地上的练习者充分发挥出自护能力和技击动作。
正如经典要诀所述:“狗法落地蓬车莲,跌扑翻滚起伏沉。”这是因为落到 地面的瞬间最容易发挥制敌威力,如鱼得水般顺畅自然。此外,该艺还结合生物力学运动力学机械力学,在结构运动中运用,使得擒拿锁控对方变得轻松高效,上、中三盘身手脚配合多变,不仅集成了南北腿部技术,还包括了擒拿锁控元素,是一门集天下精华于一身的大型武林艺术。
随着专业竞赛和军事训练机构对此艺越来越重视,其绝杀技也逐渐被纳入教学与训练。而此艺中的理念则被整脊专家用于治疗养生,被影视媒体广泛关注并深度报道,为中华武道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此艺也参与了全球范围内的地方法论交流研讨,并计划将其列入部队公安干警训练内容,为社会服务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