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工作生涯中,我有幸遇到了陆恒昌老师,他是一位深受田兆麟老师倾心传授太极拳技艺的高手,而田兆麟老师则是少侯和杨澄甫的师傅。陆老师不仅教授了我正确的太极拳架锻炼方法,还让我功夫大进。但遗憾的是,陆老师于1985年去世。我为纪念他的恩德,特将他所授之法撰写成文,以便传承下去。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太极拳家,不仅需要勤奋地练习,还需具备三个条件:明师指导、刻苦训练、以及较高悟性。"明师"并不意味着名声显赫,而是指那些对太极拳理论有深入研究且具有卓越实力的老師。而"刻苦训练"则体现在如李香远和陈发科那样的日夜坚持不懈;至于悟性,则要求理解力和模仿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没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要达到这一水平,那就非常困难了。
要掌握正确的太极拳架锻炼方法,我们应该分阶段进行,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学会并掌握姿势与动作。正确姿势包括虚领顶劲、下颚微收等,并确保整个上身由两胯带动前进后退左右旋转。此时必须避免扭腰扭肩,让身体重心落实到一腿上,同时保持臀部微下沉。
第二阶段,我们将劲沉至脚底,使全身动作由脚底力带动。这一个阶段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时间。
第三阶段,我们开始发劲,每当定势即将完成时,将蹬劲推向天边,同时用意念代替真实蹬脚,使全身关节韧带似乎拉拔长出意愿。
第四阶段,即试劲环节,当第三 阶段已有相当功夫后,由具有丰富经验和细心体察的大师对每个动作进行测试,看运劵是否起自足尖,以及能否使对方双足跳起,这是衡量是否真正掌握内外合一运用的一种方式,但这也是一项十分艰难而复杂的事务,有时一个简单的手法往往需多次尝试才能成功。
第五及最后一个阶段,是求虚静,即通过意念来完成所有实际操作,无论是蹬脚还是拧脚,都使用想象力代替实际行动,最终达到一种神行状态。在运动中专注于空气阻力感受,每一次移动都是点连接点,没有固定的路径,此过程自然能够达到宁静无为的心境态度。这就是最终目标——既能做到“动中求静”又能实现“实中求虚”。
推手同样需要逐步提高,从单推手到四正推手,再到自由推手,最后进入竞技性的实战推手。胜负关键在于顺人背,即顺应对方力量而非抵抗,对方若顺我,则我必处背。如果想要成为真正懂得 太極之道的人,就必须不断探索其中奥秘,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外兼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