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成为一名太极拳家的征程中,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武功秘籍至关重要。我的太极拳之路始于1980年至1985年间,在上海工作期间,我幸遇了已故太极大师陆恒昌先生,他是田兆麟先生的高足,而田兆麟先生又是少侯和杨澄甫先生的高足。在陆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得以学习到他精湛的一套太极拳架锻炼方法,这对我后来的修为大有裨益。
然而,陆老师不幸于1985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我决定将他授予我的知识与体会记录下来,以传承下去。以下是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
(一)如果仅仅为了锻炼身体、陶冶性情而学习太极拳,那么这样的练习并不复杂,只需确保姿势正确、动作协调即可。但要成为真正的太極拳家,则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艺术。
已故名家杨澄甫曾说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明师的指导,2、刻苦的锻炼,3、较高的悟性。”这里所说的“明师”并非指那些声名显赫但实际功夫平平的人,而是一位对武学理论有深入研究,对技术有精通的人。而且,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太極拳家,还需要具有超常智力来领悟其内在哲学与科学道理,以及模仿能力强,以便迅速吸收技艺。
(二)要想正确掌握 太極拳架 的训练方法,就必须分阶段进行。我个人根据自己的体会,将训练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会基本姿势与动作,并确保它们准确无误。包括保持虚领顶劲、二颚微收、三沉肩垂肘等,同时保证整个上身通过两胯带动前进后退和左右旋转,不允许扭腰或扭肩。
第二阶段:将力量沉积至脚底,每一步都要求使用脚底蹬劲及反作用力带动全身运动,使得整个人轻灵自如,上下相随,动作协调。这部分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来磨砺。
第三阶段:开始发挥内力的运用,每当定势即将完成时,用足蹬劲、一百会穴微微上顶、二闾前送等方式使全身发挥出最大潜能。此时,全身似乎有一种拉拔长之意,让人感到意远则劲长,是发挥内力的关键点。
第四阶段:通过试推手测试每个定势是否符合要求,即是否能够直接影响对方双足,使对方跳起,这是判断自己是否真正把握了内部力量运用的重要环节,但这也是一个十分艰难而复杂的问题,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手法可能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成功,由此可见其难度巨大。
第五阶段:求虚静,即实中求虚,用意念代替真实的手部操作,如逐步加强意念想象代替真实蹬脚拧脚等,最终达到完全依靠意念控制身体运动,一片神行。这就是从外在活动向内在意识转变,从物理层面向精神层面发展,是最后境界的一种体验,也是最难以达到的境界之一,但这是任何真正想要走到最深层次了解这个古老艺术的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事业。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1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1
2025-03-23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