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拳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大约在公元1506年),由河南一位著名的武术高手舒裁缝创立。舒裁缝将自己的武艺传授给了四川的苏金财和苏金祥兄弟,他们对武艺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敬畏之心,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并不断钻研,不断完善,终于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苏家拳。
到了清末时期,彭孝心,这个字号为德水、排行老六、外号彭水老六的人物,在荣昌地区居住,他学得了苏家拳,并通过考核取得了武举人称号。之后,他在当地广泛教授苏家拳,使其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在那段时间里,彭水老六被认为是第23代的传人。他又将这门艺术传给了陈子庄、彭友切、程步云、阳成之等人,他们分别是第24代的传人。而这些人的学生则进一步推动了苏家拳的发展,其中包括彭胤炳、彭胤锡、廖正伦等,他们都是第25代中的重要人物。此后,又有许多优秀的人才接力相传,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且精湛的技艺链。
苏家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强调身法要中正而不偏颇,同时拳掌之间要分明;其次,大开大合是它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说,它更倾向于使用开放式打法;另外,它虽然腿部动作不多,但却重视靠近战术,即使是在混战中也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这一点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出言不惊人的”哲学思想相呼应。而它所采用的捆挨靠沾以及浮沉其间的手法,则展现出了高度灵活性的同时又保持力量输出的一致性。此外,由于它注重的是身法和腿法,而非单纯依赖于速度或力量,因此常常会出现“出腿不见腿”的情况,这种技巧与戳脚中的暗腿相似。最后,其步伐则以催脚为主,这要求运动员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以便随时做出反应。
从技术角度来看,苏家拳讲究连消带打,即既要防守也要进攻,而且还需要结合肘击技术进行运用,同时强调的是六种基本身法与六种基本脚法,并且具有快速且刚柔并济的手感。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一个理想化概念——即一种既能发挥个人特色又能适应各种战斗环境下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