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武术的繁花似锦中,内家拳法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一面。自唐朝许宣平、李道子传授37式先天拳,到元明时期武当道士张三峰创编太极推功13式,即“武当”、“少林”、“内家”、“外家”的说法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其中,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共同构成了内家的主要代表。
一、太极拳概说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三大内家拳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从张三峰传王宗岳,再传至河南蒋发,然后是陈王廷和陈长兴,最终到了河北杨露禅。这一脉络延续至凌山、万春和全佑及其子班侯及健侯,全佑又将其技艺传递给了鉴泉以及其徒弟王茂斋。
练习太极的人重视养性,对身体要求严格,以自然为基础。在动作上,它融合了阴阳理论,将身法分为颈部、大背、小腹、中腰肩膀肘腕臀腿脚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殊要求。此外,还必须理解太极阴阳哲学,即无极与太极之间的关系,无穷气离开太極便变废气,而没有无穷气来支持,则成为废体。
要练习好这门艺术,我们首先必须把握住无極站桩(亦称无極态)的实践。这就是炼精化气的基本过程。古代云:“人身之宝,精气神也;精是根本,气是动力,神乃认识指南。”因此,当精足则气旺,当气旺则神明。当我们炼精时,是以先天之精为主,而炼氣則是肾氣,不是呼吸之氣。在站桩中引导我们的路线,是按照周天进行,从任脉起,与丹田相应,再经过会阴、三焦及鹊桥,一路通至吊裆、裹肾及提肛处,这些都是铁壁般坚固,只有收臀含胸颈直才可行得通。如果前俯后仰,那么行氣就难以通过这些关键点,有些行氣站桩需达100至200转以上。
接下来,要从套路入手,如简化版的24式或108式,以及对推手技术的理解。而推手则依托于周易中的阴阳理论,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相对应,并且每一种劲都有特定的应用方式,如掤劲使用手粘,小臂与肘攻击;捋劲在掤劲未达到时借对方力量;挤劲单手扶对方小臂坐腰胯而攻;按劲坐腰双掌下按;采劵复探对方按力;挒劳抢跨坐腰稍转借力而走;肘松进攻击完后退步靠回去,或用背攻胸背,这一切都是基于阴阳互合借力的理念进行操作。
此外,还需要选择器械套路如八十一式剑、十刀、一十三枪和粘杆等来锻炼。此外,对一些歌诀如十三势歌、三十二招歌诀、三十六招歌诀等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是指导我们如何运用技巧并理解打击原理的手册。
二、形意拳概说
形意拳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传统武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由于地域差异,它在不同地区被称作心意派或行意派,但总体来说它强调的是“心意诚手中”,即使身姿和心境高度统一,因此被称为“形意”。这种形式取象取物,以动物行为灵活变化命名故名“形意”。
根据史料记载,该门派始创者可能是姬隆丰,他创建于明末清初左右,其历史已逾300年。清雍正年间的一个文人曾如此评价:“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于何人唯此之泌传自山西姬龙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 精于枪法 人皆以为神。”
最初,此门派侧重健身技击兼备,但随着时间发展演变成较为复杂多样。核心内容包括前8势后8势两部分,其中前半段强调刚猛后半段柔韧,同时强调五行变化以及刚柔结合。在近现代尤其是在清乾隆年间以后,此门派遍布河南山西河北地区,并产生了一系列著名高僧,如马学礼戴龙邦李洛能等,他们各自分别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近百年来,由郭云深李存义车毅斋宋世荣买壮图宝显廷等代表人物带领下,本门继续发展壮大,为此还成立了中华武士会并向国外扩散影响,使得本门更加普及广泛。
该門藝術特色朴实明快严密紧凑沉实稳健协调整齐。在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经常坚持因人制宜呼吸自然。
本門於發展過程中積極創造豐富技術與戰略戰術,這不僅體現在體育鍛煉,也對培養攻防識別訓練擊打技術具有實際作用。在策略上強調敢打必勝勇往直前收放快速以我為主七勢並用虚實結合知己知彼相機而動。
三、八卦掌概說
八卦掌是我國傳統 武術 中一個獨具風格 的 拳種 由於歷史記載較早且廣為民間流傳最晚可追溯到清嘉慶時期董海川 是 八卦 掌 的 主要傳播者 他生於1797 年卒於1882 年享年85 歸命董海川為該門藝術 的 發展貢獻者
根據他的創新運用古代總結出的辨證思維——《易經》中的「八卦圖」來進行訓練透過實踐演變成的一種特殊技術。他們將這個圖像內容轉化為不同的習練姿勢與方法從技擊角度看這九個方向就好像九個陣地,每個陣地都有一定的應對方式通過中央陰陽魚將這九個方向連接起來習練者通過穿梭眾敵間達到以少勝多效果
最後,我們還會探討一些關於修煉道理比如「炼精化氣」、「炼気化神」、「还虚」以及「易筋骨」、「洗髓」的概念,這些概念構成了我們修煉的心智基礎,並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門藝術。本文章希望能夠提供給讀者更多關於內家的秘密,以及如何通過張春青與羅長義教授下的教學來更全面地了解這項文化遺產。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1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