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道:大松大柔,乃是太极拳的根本。王宗岳所言:“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武禹襄则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这便是太极拳的大松大柔、极松极柔之法,不容违背。
若无大松大柔,则无太極拳。要使气以虚空发出坚刚力,要使内劲沉着不动,要使与敌人融为一体,要使身形无形听劲,以至于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要使全身透空,不为人制,这一切都始于大松大柔。但为何大家都不敢采取这种方式,而在此基础上妄加点刚、硬、力、紧、重或掤劵?
凡俗之辈完全无法领会真正的松懈境界,因为松是一种高超的无形境界,没有达成真实感受和境界的人,将无法理解其含义。每日口中说着松,每日练习放松,每日教导他人放松,却对真实的 松懈毫不知晓的人遍布四方。这是因为,真正的 松懈非仅肌肉不用力这么简单,它必须达到一种状态,让别人才能够感受到你几乎没有重量;必须达到一种状态,使自己感觉如同不存在一样。如果你的手臂被人从下向上抬起超过头顶,只要别人才感到有丝毫重量,或你觉得肘关节和肩关节稍微卡住,就表示尚未达到基本的 松懈,还有很远距离需要走。
世间少见的大师,一生未接触过真正的大师。大多数人一生未见过真正实现了大的艺术家,他们因此误把不 松 不 柔当作了 松 柔。在某个难得机会中,你将得到一个追求 大 的典范,从而知道 大 的感觉,以后就不会把不 松 不 柔当作了 梦想。
世间罕见的大师,一生未见过能以全面战技以柔克刚的大师;他们所见到的全都是偷偷使用硬力的偏功师父,因此对 太極拳在实战中的能耐持怀疑态度,对 大 的艺术也不屑一顾。
推手比赛规则限制了 太極拳发挥全面战技,是造成硬力的根源之一。有些 太極拳师误把因 大 而形成的内劲当成了硬力,因此主张要软中带硬。而且,在让摸手时故意用内劲顶住力量,让对方感觉到他受挤压而形成强大的内劲,结果人们就误以为 在战斗时身上或手上随时鼓着掤劍,这导致后来以讹传讹,每个人都暗中鼓着掤剑,并发展成可笑的情景,以及各种似是而非理论。此外,大多数打者根本不知道内 力是在身体运动或静止时自然形成的一种结构力,它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也不会鼓起,更不会涨起来,只有在身体或手部受到主动或者被动挤压的时候才会发出。
一些打者分辨不过气打和硬力的差异,在看到气打产生出的强烈力量时,便误以为这是通过使用更大的力量去击打,所以也试图在出击时抓紧自己的拳头,用更大的力量去击打。这就是很多老前辈们错误地用的方法导致的问题,是造成战斗时候非但不能依赖于非 hardness不可的问题的一个原因。
许多著名的大师展示他们使用的手法却远离最佳防御姿势,并试图用双臂遮挡来应对攻击,即便是在腾挪闪避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他们甚至还试图抓住快速挥来的敌人的臂膀,这些莫名其妙的手段正是造成战斗时候只好靠更多力量去应付问题的一个原因,因为想要遥远地遮挡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借助更大的力量,那是不够的话;想要抓住敌人的快攻的手臂,也需要更多额外的力量才能完成;于是只能选择更加粗暴地处理事情。这就是舍近求远错误行为所引起的问题是一个常犯错误的一部分,因为这些老前辈们并没有学会如何利用最小化努力最大化效果,同时保持足够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情况,而是往往倾向于单纯增加努力程度,但同时失去了灵活性和精准性的能力,所以即便面临轻易可以解决的事情,他们也会选择做得复杂多余,从而增加失败风险,降低成功几率,最终变得越来越弱,有时候甚至连最基础的事物也做不好,如今已到了只能依靠更多物理上的作用才能完成事务的地步,这样的工作方式已经显然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效率与精确性的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如何有效运用我们的资源,比如提高我们的心理准备能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应该改变以及为什么该改变,而且还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以及如何有效管理我们的任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疲劳并保持持续生产效率
最后,我们是否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后一次尝试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如果我们再次失去了这一宝贵遗产,我恐怕未来几代子孙都会认为这是祖先吹嘘夸张的话罢了。在这个语言文字本身可能消亡的地方,我们现在是否还有机会让这门古老艺术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