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郝公少如说:太极拳是用意、用思想的拳术,是先有意,后有形,可以说是意形拳。先师此言说明了意在拳中的重要性,而说“先有意,后有形”,更是指出了用意的奥秘。用意的武术,不仅限于太极,还包括形意、八卦、古老之道、大成派,以及峨眉派等其他流派。不过,这些武术中如何运用意识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就像当今世界上的高科技一样,只能由拥有最高机密 clearance 的人士掌握。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秘密被视为国家安全的关键,因此谁若轻易泄露这些技术,便会被视为叛国者。
即使在现代,我们也珍视这些武术技巧,它们不仅仅是个人修炼,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因此,有些宝贵知识便随着时间而失传,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而非精神追求或文化遗产。
然而,即便是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科学时代,外国格斗技巧仍然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能够赚钱,并且适应了市场经济。但他们研究的是肉体力量,而不是如何使用意识。这让中国武术家感到有些许遗憾,因为他们从未真正研究过如何将意识融入到打斗中。
我认为,将意识应用于武术不仅是中国古代智者的创造,也是一个全人类应该共同探索和发扬的事业。如果我们把这种技术看作是一种全球性的财富,我相信人们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交流和推广它。
从书籍到当代论文,我看到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往往模糊不清,或反复无常,就像一本难以理解的天书。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激起读者的兴趣,让更多优秀的人来指正、研讨并提升这一领域。
所谓“先有意,后有形”, 意思就是要通过思想来塑造外在形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它。五行学说的五大类型——金木水火土——也是如此,每一种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动态与势力,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球生态系统。
改变身体姿态可以增强力量,无需任何肌肉努力,只需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就足够。这就是太极拳中所说的“指力”。例如,在郑子曼青的大师门下学习时,他通常手掌上翘,但他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指力,这正是通过意识操作得来的效果。你只需想象你的手指变长,它们就会变得强大起来,即使你没有做任何实际动作。此外,当站桩时,如果你想象脚下的鞋子变成了一个稳固方块,你就会感觉更加稳定;同样,如果你想象背部有一块坚固板块支撑,你走路或者战斗时会感到更加坚定。
利用意识提高武功能力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基础功夫仍旧不可或缺。正如易经中的原则要求内清虚(心静)与外脱换(筋骨变化),内清虚就是洗髓,用思想洗净内心;外脱换则意味着不断改善身体结构。这两者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武艺高手。而洗髓并不需要水或火,只需借助于我们的思维来进行调整。而“元气”则是一种无法阻挡、万物依赖且穿透一切实体的一种能量,是所有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练习气息时,我们其实是在通过呼吸来影响身体,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历代武林高手对于《易筋经》、《洗髓经》的指导作用,他们总结为一句通俗易懂的话:“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虽然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蕴含深刻意义,对那些寻求提升自己水平的人来说,它绝对值得千万倍重视。在太极拳中,“气沉丹田”、“行气如九曲珠”的概念已经成为基本训练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收敛精华至脊柱,以达到最佳状态。而最终,“气由脊发”才能够产生真正有效力的转化,让每一次运动都充满活力与潜能。如果有人能够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方法,那么他的每一次动作都会充满威力,无需再次考虑多余的手脚协调问题。现在很多人的太极,就是这种以心灵引领身躯,为众所周知的情境。本文若有什么地方不妥,请尊敬的大师王慕吟先生予以斧锤。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启迪一些好友继续探索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并回馈给社会吧!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