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河北永年,自2002年农历八月初九起,拜师学武于当代武氏太极拳代表人物、性格直爽且正气凛然的孙建国先生。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时光过去了。在这漫长的旅程中,我跟随恩师走过浙江的仙居和东阳,安徽明光,湖北武当山,以及广东深圳、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我见证了恩师在全国各地授拳讲学三十余年的辛勤付出。
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传承武氏太极拳,我们共同创立了“永年武氐太极学院”。在恩师的指导下,我积累了一些精辟而实用的经典妙语,这对于我们学习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恩师常说:“现在社会改革开放,我们的心态也要开放!老前辈的传统东西不能太保守了!”他一再强调要保持开放,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能成为一位明理明法好师傅门下的弟子,是我人生的荣幸。我们追求的是“天下太极是一家”的理念,并铭记学术共研共享的教诲,以此整理太极拳谱与摘录,与广大太极爱好者共同探讨。
前辈曾说:“武氏太极拳重视劲法与意境,不重招式与外形。”我们的练功方法基本围绕这个原则进行。劲法包括贯劲、撑劲和拔劲,再到推手时听劲、化劅接劚打劚等,而后功夫上身后可抽取。但是,对于刚接触武氐太极拳的人来说,他们常会问为什么需要贯着力,还要粧着身子练?这样的疑问背离了太極拳要求轻灵巧妙松柔连绵放松的一般规定。
解开这一误区还需先从“力”说起。“力”是什么?每个习练者的理解都不同,但作为初学者难以掌握,因为它非常抽象,说它有就有,说它无就无!看不着拿不到难以琢磨,全是体内感觉。如果一开始就求松求柔可能导致身体散乱,“力”反而不好找到。所以必须有正确的身法才会有正确的情势,因此要“身法中正安舒虚领顶力”。
有些初学者在刚开始贯力的过程中容易身体发僵造成筋路呆滞。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不要憋气孥力,要尽量胸腹放松气调匀呼吸自然。不必管那些意念呼吸——顺式呼吸逆式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暂时不要管,只需要自然呼吸即可。这一点,在李亦畬祖师所著《五字决》中写得清楚——“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应整;五曰神聚……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希望大家能明白,呼吸是配合练力的关键,有气才有力,无气则无力,而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贯风”首先从下盘功开始,有些人一提及贯风就会两手臂先用足够多力量,然后甚至憋着气,这样感觉更加充足然而这正是不了解。这会造成头重脚轻脚下无根。训练的时候两手臂不要乱动只要撑开就是行。而且这个锻炼应该从腰腿脚上找,所以《拳论》里讲:“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致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只有根基稳健才能使 身法灵活。
在整个过程中务必要注意:身体竖直,不要前伏后仰左右歪斜两肩应松沉,不耸起。此外还有句话——上气灵、中气运、底气足、三 气合 一方 为奏效。此外记住刚开始学习时我曾问恩师孙建国先生:“什么叫做 武 氐 太 极 拳?”恩師伸出右手把食指竖起向前一推,然后说道:“这是就是 武 氐 太 极 拳。”接着我又问:“怎样才能练到完整?”恩師说:“你只管把身子竖直眼往前平看去练记住松沉即可。”
这里所说的“松沉”并非软懒或愤怒,是指上部 松 下部沉,即 上部 松 下部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弱或紧张只有下盘稳固,上盘自由才能做到脚底坚实的手腕轻盈。这也是王宗岳《 太 极 拳 论 》中的一个句子表达——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何谓双重?只要明白偏沉,就理解双重。当谈及威力的源泉,它来自脚步流转流淌至肘关节形成最后展现出的力量。如果只是单纯注重技巧制胜,则将形象局限于表面表现虽然日久修炼娴熟面对一些基础较弱或者未修炼过技艺的人效果显著但遇到深厚功夫或年龄增大的对方却效果不佳甚至无法应对新鲜血液激昂敏捷反射能力强者也不易抵御靠技术简单直接解决问题只适用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的 武 氐 太 极 拳 有 “ 重 内 不 重 外 重 势 不 重 招”的要求外观美丽不足以证明内涵只有通过扎实基础工作出来有效结果
推手检验的是技术和架子的重要场景同时它们不可分割 前辈的话语继续 —— 推 手 就 是 练 拳 练 拳 就 是 推 手 要 有 “ 眼 前 无 人 如 有 人 眼 前 有 人 如 无 人 的 氣勢 发 劇 时 要 有 “ 烈 火 焦 炉 雄 狮 搏 虎 的 意 志 要 勇 往 直 前 心 思 密 灵 活 结 合”
笔者建议初学者,一定要找一个正宗传承关系好的老师来学习,以免走弯路。这正如古籍云:入门引路需口授 工用无息 法 自 修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