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网络上关于太极拳的文章和资料中,充斥着大量引用古人的言论或断章取义的段落,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些甚至难以按照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来练习,只能依赖于大量引用来显示自己的学问和对太极拳深入了解。结果是空谈多而实际体验少。有的人认为,普通的太极拳练习者不必深入研究阴阳哲学,只要大体遵循老师的指导,做到身法正确、动作规范即可。而有些人则精确地解释了十三势要领,说只要掌握了这些要领,就能够练好太极拳。还有人用生动的话语描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屈中有伸,伸中有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这就是太极拳奇妙的地方。”
然而,在网上的武术书籍里,我们可以找到详尽的解说,而一键下载就能成为文章内容的一部分,为何还需要作者辛勤写作?作为一名教书师,不仅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太极拳,以及“太极”在其中所起作用,还需探究如何通过“阴阳”的关系达到身法正确、动作规范。在没有必要深入浅出研究阴阳理论的情况下,要如何保证真正达到了这些标准?更何况,要知道哪些程度才算真正理解十三势要领,以及是否真的能够通过阅读武术书籍学习到有效信息?
现代社会,我们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阐释这门古老艺术,而不需要使用复杂难懂的文言文。但似乎武术界中的文人墨客偏爱那些拗口费解的话语,更喜欢远离简洁易懂的现代语言。原因很简单:越是别人看不懂的问题,就越具有价值和炒作空间。
举例来说,“虚实转换”其实很简单,如同木头跷跷板两头平衡时,每增加分量就会使另一侧上翘或下压。这正如电梯升降过程中的重心移动,当电梯载满时,上升同时伴随重量砝码堆下降。当电梯减员后,上升同时伴随砝码堆上升。这正是在打 太極 鉌時,每次向左倾斜时右边渐渐变虚,而左边变实。
因此,对于虚实转换根本没有必要引申为“无極生泰極”,我们完全可以用白话文清晰地演绎出来。但由于市场需求更多的是那些看似高深莫测却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这样的分析被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