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网络和武术书籍上,关于太极拳的讨论纷繁复杂,以至于到处都是引用古人或断章取义的段落。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将理论付诸实践,只能大段引述以显博学。结果是众多文字,真正体会和经验分享却寥若晨星。
有人认为,一般太极拳练习者无需深入研究阴阳理论,只要按照老师要求做到身法正确、动作规范即可。也有专家指出,理解十三势的要领便能练好太极拳。而有些人则提出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概念,这正是太极拳之妙处。
观察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网上的任何武术书籍都充斥着详尽的解释,而一只鼠标点击,便可下载数千万字内容用于文章。这让人不禁思考:为何非得自己写作而非直接使用这些资源?
作为一个拳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让学生首先明白什么是太极拳,以及为什么用“太极”命名,以及它在 太极拳中的作用。如果连这都不清楚,那么如何能够学好呢?
在不必深入浅出的前提下,要怎么知道是否达到身法正确、动作规范?又怎样衡量标准?对于一个基础一无所有的人来说,要想学好太极拳又该如何?
更何况,要知道哪种程度才算真正理解了十三势?如果没有言传身教,又怎么可能练好?
然而,许多武术书籍明明白白地公开了这些理论,但作为教师却不能准确演绎给学生看。这其实学习太極劍并不需要过分追求“无極生泰極”,但很多文人的喜好往往偏爱拗口费解的文言文,而远离通俗易懂现代语。
道理很简单:越是不懂的人越容易被炒作空间所吸引,而简易通俗的论析则毫无价值。此外:
虚实转换就像木头跷跷板一样,当一边加重时另一边上翘,这就是虚;相反就是实。
电梯升降过程也展示了虚实转换,即载满电梯房下降时重心变虚,上升时变实。
打太極劍時同樣,如果你的重心向左倾斜,那麼左邊變虛右邊變實,這就是真谟精髓。
由于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力学概念,所以只能用朴素哲理来解说。但现在信息时代,我们仍然墨守成规,用玄乎难懂的话来破解真谟,是不是有点落伍了?我们应该用现代语叙述,让世人接受、理解,并掌握运用,以致使中国のたいてきんやんごうしゅくせいこうにすべきである。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