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源自心意拳,以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南宋时期,岳飞创立心意拳,但随着朝中奸逆的恐惧和迫害,心意拳逐渐失传。明末清初,姬隆风祭拜终南山王庙,偶得王拳谱,将其深究而延续心意拳。
后来,由于多次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面目一新的“大成拳”。大成拳无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内家功夫,还融合了外家武学的精华,使其更加健全、实用。
20世纪30年代,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北平定居,并成立四存学会体育班教授大成拳。在这里,他吸收了一批优秀学生,他们包括杨德茂、李永琮等人。此外,他还与其他武术爱好者交流技艺,如洪连顺先生,以及日本柔道五段泽井健一等人。
1940年夏,张壁(字玉衡)与齐振林赞许大成拳,并赠予名为“大成”,但由于不合王芗斋先生本意,当时曾有辞谢之事。然而,这个名字已被广泛传播,因此至今仍沿用。大成拳不仅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也是一门集健身养生于一体的高级内功系统。
60年代,大成派洛阳分支由杨绍庚先生创建。他对此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将其推广至河南省各地。在他的努力下,大成派在洛阳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并获得认可。2014年6月13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得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武术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文化遗产,为它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学习的大机会。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