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世界里,内劲是精髓所在。没有内劲,太极拳就像一棵没有根基的树木,它看似美丽却无法生长。许多人谈论太极拳时口若悬河,却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战中的力量。这不仅因为他们忽视了对内劲锻炼的重视,更因为他们将太极拳神化得过于玄奥,让人望而却步。
然而,实际上,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敌防身的一种武术,它有其学习和实践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洁,这些规律与其他武术并无二致。杨班候年轻时即成为名家,这说明只要训练方法正确,即使初学者也能掌握技击应用。
传统上,有“一年形意打死人,十年太极不出门”的说法,其原因在于形意拳早期便注重整体力量和柔韧性的培养,而后通过适当攻防练习和速度训练达到实用目的。而太極拳则常被误导进入一种抽象层次,以至于很多人花费三年时间才学会基本功,然后再花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第二阶段,再然后第三阶段,但最终这种修行方式让人迷失方向,使得这门武艺沦为空中楼阁,只好作为健身活动使用。
其实,正如同形意一样,我们可以从整体内部力开始逐渐探索到更深层次的内力完备。在快慢兼练中,我们要同时锻炼身体各部位,以此来提升整个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战斗力的综合水平。因此,不必等待漫长岁月,也能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而不是非要等上十年八年。
那么我们如何以整体内部力为基础,将自己打造成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人呢?我跟随南京徐公伟老师学习了二十多年的经历提供了一些建议。
徐老师教授的是拆解每个动作,从外向里详细讲解,并且特别强调动作外形中的三合过程,不厌其烦地反复演示。他教我们的方法,是让学员感觉到全身都是一体,就像是《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说的“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虽然表面上的动作停止,但实际上是连续不断地贯穿下一个动作。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过去,大部分时候人们只是单独练习某一个招式,一旦熟悉之后,便会串联成套路。但徐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如此严格要求每个单独的一个招式,使之变得既完整又自然,就像《太极拳论》所描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经过几年的修炼,当走路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全身都是连贯、一气流转,无需分散注意力,每一次推手或搏斗,都能感受到全身皆有的抗拒力量——由整体内部力的产生,因为这样你就具备了技击应用基础。
关于技术应用方面,徐公伟老师总是强调“以静制动”,他通过示范化劲操作,让我与另一位学员同时试图反扣他的双手,但结果被弹开。我还记得,他突然间的手臂就像蛇一样滑过我的胸口,我想抓住也抓不住。这样的技巧让我明白,如果想要真正掌握技术,那么必须先了解如何有效运用自己的内力和身体结构,同时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最后,对於任何套路纯熟之后的问题,都需要回到八大法则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行单独训练,使它们成为有血有肉的情境,而不是空洞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如果把重量沉入地下,就会有一股力量从脚底传递到全身上下;如果能够松开,那么力量就会越大。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就已经接近了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艺术的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