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24式图解一段内劲之旅的启示

在太极拳的世界里,内劲是最为核心的概念。没有内劲,太极拳就像是一座空心的大厦,外表华丽,但实则虚无缥缈。这种现象,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因为他们只注重理论上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内劲的实际训练。不少人能够侃侃而谈关于太极拳,但当他们要动手实践时,却常常显得手软脚软,无从下手。此外,一些理论家将太极拳神化得无奇妙不可言,这种做法,让许多人产生了望尘莫及的心态,最终只能把太极拳变成纸上谈兵的技巧。

然而,本人认为,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敌防身的一种武术,它也和其他武术一样有一定的学习步骤和程序,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其方法虽异,但归根到底都是殊途同归。杨班候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一位技术高超的太极名家,这足以说明,只要有正确的训练方法,即使平凡的人,也能掌握并运用这门武艺。

在武学界,有着“一年形意打死人,十年太極不出門”的说法,其主要原因是形意拳从一开始就教导如何练习劲力,从明劲到暗劍再到化剑,再加上适当攻防与速度训练,就能达到实战应用。这与传统所谓“先僵后柔”、“先硬后软”相比,更为直接有效。而对于那些追求深入理解但又被误导进入玄奥之道的人们来说,他们往往花费三年时间去培养起一种叫做“僵」的状态,然后又花费三个月时间来试图转换为一种叫做“柔”的状态,最终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真正地融会贯通。这导致很多人的努力仅仅停留在锻炼身体层面,而远未触及其作为一门技击艺术的地步。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类似于形意拳那样的方式来培养整体内力的感觉——即快慢兼修。在慢节奏中,我们应关注于运用意气、浑身如一;而在快速部分,则应关注圆活通融、动作顺达、招式流畅。至于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整体感呢?答案很简单——我们需要遵循一定次序和原则,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那么想要达到实际应用并不难,只是在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总是觉得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

那么,要如何通过整体感和内部力量,使自己具备基本技击能力呢?本文将分享我跟随南京徐公伟老师学习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他教授我的方法。

我曾经跟随徐公伟老师学习过两种不同的风格:第一种是他师承自赵轶凡所传授的是称为“武式”的老派陈式阳春三路;第二种则是陈氏直传中的杨氏小架。我记得每一次跟随老师进行单招基础功夫训练时,他都会要求我们把每个动作拆分开来,从外部形式开始逐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逻辑结构。他特别强调了对动作外型(外三合)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内部感觉(内三合)。他的教学方式让我逐渐感受到整个身体都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感受,这正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这个问题。

例如,对于陈式24路中的第一招"单鞭"这一招,我记得老师教给我首先站立稳固,然后左腿向左开步,为二;接着右臂向上方肩窝处穿过去形成一个半圆弧状的手势,为三;最后右臂继续画弧形,将手指伸至身体左侧膝盖位置,为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调整好姿势,以确保所有部分都符合所谓的"外三合"条件,即肩胯肘膝手脚之间各个部位相互配合协调,同时呼吸自然放松。当你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你会感到自己的气息沉静下来,小腹区域出现一种鼓涨的情绪反应,全身上下也能感觉到整体性的紧张预备力。但这还只是开始,当你真正学会了如何结合上述技能时,你就会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正在发生变化—你的每一步,每一次呼吸,都好像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声音线条,不断展现在世界面前,如同《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提到的那样,“倚松非松,将展未展”。

当然,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八大基本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只有当这些基本法与我们的内部力量相结合,并且能够自由流畅地融入我们的套路中时,我们才算真正掌握了一门可用的技艺。而正如王宗岳《 太極經論 》所說:“由着熟而渐悟懂力,由懂力而阶及神明。”

徐公伟先生强调太極內功與實際應用密切相關。他認為對於任何動作或技術來說,如果不是透過專業訓練並且將其轉化為一個全面的體驗,那麼這些技術就無法達致最佳效果。他告訴我們,在進行任何動作時,都應該保持肌肉鬆弛,並且通過控制呼吸來調節自身狀態,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運用自己的內勁。他還強調傳統練習方法中的重要性,比如低架子練習,這種訓練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耐力並增強筋骨力量同時減少受傷風險。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对待中国古代武术尤其是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者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事物。但关键就在于是怎样去寻找正确路径,因为错误方向带来的结果可能会非常不同甚至完全失去了最初探索目标初衷。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那么任何事情都是可行性的。

标签: 十大武林高手沙雕公会名字诗情画意的帮派名现代江湖门派有哪些2022峨眉派现任掌门人是谁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