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瑶山深处,流传着一门独特的武学——逢门拳。它起源于瑶人之间,名为瑶人拳,其确切来源至今仍是谜团。这门拳法不仅融合了当地居民身材矮小以及生存环境中的特点,更体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对抗自然和保护自己的一系列技能。
故事讲述说,在过去,当地居民为了防御土匪入室抢劫,他们会烧明火取暖,但由于烟雾浓厚,通风不足,使得屋内充满了浓重的烟雾。在这种环境下,只有蹲坐的人才能睁眼观察,而站立者则被熏得泪流满面。这个状况促使人们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打斗方式,这就是后来的矮桩拳。
而在狩猎时,由于荆棘丛生,要想迅速逃脱,就必须缩起身子钻进去,这些技能也被融入到这门武术中。因此,原始瑶人拳最显著之处,就是先行蹲低并缩起身子,以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此外,它还包括了打猎时对付野兽的手段,如撂倒、擒拿或直接攻击要害部分,以此来训练野兽或者杀死它们。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技术逐渐转化成了部落间的人与人的战斗技巧,最终成为了秘密传授的一种杀手锏。然而,不同于其他繁复的功夫体系,瑶人们并不刻意去练习这些技艺,而是在日常劳作和狩猎中自发学习,从而获得天然且高效的身体素质和功夫能力,如通过舂米锤炼脚力、筛米练就乱环决等。
据族谱记载,徐氏家族曾经是一位江西出生的朝廷武官,他在明洪武年间受命平定贵州黎平民间农民起义,被派遣作为第四路先锋驻扎黎平府,从此留下根基并繁衍子孙。在清代,此家族已经放弃政治从商,并成为了一大族。当他们接触到瑶人的这一传统 武术后,将家传战场上的技术与其中相结合,并经过修整完善,最终以“逢门”命名这门新兴之法。
相较于原始形式,“逢门”版本在保留原有技巧基础上,不再局限于单一低架,而是强调吞吐沉浮、闪展腾挪、贴身夺位及封闭拔根等多样化运动。而其核心母式即为圈手,并配以乱环诀可实现千变万化。此外,还有以身带步(圈步)为主导的步法,以及只有单操功架无套路之器械棍法。
综上所述,“逢门”并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义下的“艺术”,它更多的是一种古老而又实用的战斗理念,是一种对于敌人的有效摧毁策略,因此,它没有任何表演性,只是纯粹用于“只杀敌,不表演”。
2024-11-13
2024-11-13
2024-11-13
2024-11-13
2024-11-13
2024-11-13
2024-11-13
2024-11-13
2024-11-13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