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武林中,余门拳自成一派,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南北两派、内外两家风格的精髓。余门拳以攻为主,强调攻击与防御之间的流畅转换,以迅猛而有力的方式展现刚柔并济之理。其技术标准重视“角度、速度、力度”三维协同运用,以快胜敌,追求一击百战无败。
余门拳深化了“五到”、“七锋”的内外兼修原则。在实践中,它通过练习拳术和功夫技巧,不仅发挥了传统武术的攻击防守能力,而且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个体身体潜能。所谓“五到”,是指身心协调达到一个高度,其中包括身法到位、手眼俱利、足技完善以及心境平和。这要求练者在打斗时能够达到一种自然流畅的状态,如同流星般快速如电般准确,腰部灵活如蛇形腿法敏捷如钻石一般坚韧。“七锋”则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七大关节共同发挥出的攻击防守能力,是长、中短距离进攻的一种综合展示。
余门拳不仅注重技艺,更将其内涵深植于儒道哲学中的虚实明暗阴阳消长生克制化之道,使其蕴含丰富文化底蕴和深邃思想。它集成了打架靶标教学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武术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门拳在各类擂台赛事中屡获殊荣,从1918年起,当时掌门人余发斋及其子孙余鼎山,在成都青羊宫举行的一场名扬蜀中的打擂活动,便开始声名鹊起。此后,他们分别在1920年的黉学巷打擂以及1925年的百日擂台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被誉为当代国术教官。在1932年的春季国术观摩赛上,刘梓明更是在众多选手面前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并获得市长潘文华赠予金章奖项。而到了1933年第二次国考,那些杰出的余门弟子们又一次荣获金奖,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共影留念,为这段辉煌历史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