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谜
关于心意拳之创立,旧传有三说:
一曰“心意拳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相传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达摩泛海至广州。武帝闻之,派使者迎其至建业(今南京)。后因话不投机而离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后圆寂。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达摩死后,有人传说他在世时就已教导了武技,而这便是心意拳的起源之一。
十七年(1928),凌善清在其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形意拳之源流》中云:“六朝时,天竺僧达摩始挟其所谓西域技击者来传之于中土……”又云:“形意拳者,其名译自梵音,其旨即在于养气……超逾腾踔,以之胜人。”然而,这些记载均未被现代学者接受。
二曰“心意拳为岳飞所创”。此说最早见于曹继武的“十法摘要”。曹氏云:“惟此拳者则出自宋朝穆王。”戴龙邦承其师曹继武之说,又称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便有了“心意十二形为岳飞被困牛头山时所创”之说。此外,还有人认为岳飞以枪为念法,以教将佐,是依托而非真实记录。
然而,从史料考证来看,这两种说的可信性都存疑。首先,对岳飞生平的考察表明,他从23岁开始投军,一直忙於战事,不可能有时间去创立一套新的内家功夫。而且,没有任何确凿的历史记录支持这些故事,只是在一些私人的著作中偶尔出现,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官方确认。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的是,无论是由达摩还是由岳飞創辦的心理劍法,都是一種傳說,而不是歷史的事實。这兩個說話都是根據民間傳統故事和對古代人物生活狀況的一種想象與創作,它們並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來支持這些說法,因此我們不能將它們視為真實歷史事件。在研究中國內家功夫時,要更加嚴肅地對待文獻資料,並應該基于充分的事實和証据來進行分析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