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4期的专题讨论中,名家们深入探讨了太极拳中的“松”字之奥义。他们一致认为,“松”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一点也被吴图南先生在其著作《松功论》中明确指出:“凡练太极拳者,知松、沉为太极拳之重要条件。”吴先生对“松”的解释既深奥又富有哲理,他将“松”字定义为一种蓬松、宽而不紧的状态,这种放开和轻松不仅体现在肌肉上,还包含了一种含蓄且柔韧的特质。
然而,无论如何解释,“‘望文生义’之嫌”的说法似乎总是无法避免。尽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放松与太极拳中的放 松同样使用一个词,但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放 松”通常意味着不用力,而在太极拳中,如果仅仅是这样理解,就会导致技巧上的失误,造成身体疲软和精神涣散。
因此,在太极拳中,“松”并不仅仅意味着“①不用力”,还需要加上“②用意”。这意味着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贯彻一种注意力的流动,使得静态的 松转变为动态的 松,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意义相去甚远。这种方式让人明白,不同于日常行为下的简单放下,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和身体状态融合。
如同吴文翰老师所述,在武式太极拳中,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骨肉分离法。在这个过程中,一边保持身姿稳定,一边使意念向胸前后背延伸,让肌肉像水一样流淌至脚下,同时骨骼感受到向上的升腾,这样的训练最终能够达到骨肉分离般的感觉,类似于气功中的放松功。
结合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将 “①不用力” 和 “②用意” 结合起来,便形成了 “用意不用力”,这正是太極拳实践基础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理解,我们能更好地把握“ 松”的位置,以及它如何指导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操作。
杨澄甫先生在他的《十要》篇章里特别强调了要"修养腰部"(即"微微发震")为什么?因为腰部作为中心,对整个身躯影响至关重要,而且与气沉丹田息息相关,每一次呼吸都能促进内气潜移转,从而关系到生命健康。而冯志强老师则提出了另一个角度:每个姿势都应该有一段肩膀下垂肘弯曲的手臂处进行某种程度的心灵交替,以此达到内气四通八达并归于丹田久而久之就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外平衡要求。他进一步阐述道,只有当身体完全按照自然规律运行时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平衡,这就是他所说的只有一定的'打破'才能产生真实效果
最后,在《十三势歌》的某些句子里也有描述:“刻刻留心问腰,腹内清净气自舒。”这里讲的是不断留心照顾自己的腰部,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良好的心境。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原则之后,我们就能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率地运用的力量以及何谓正确的方向以便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它也是关于自身修炼过程的一个隐喻,用以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自我限制从而进步到新的水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师们对于 "展开" 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从浅入深,由局部到全体;然后再加入意识,即先不要力量后要意识;接着是在没有力量的情况下仍然有意识;然后就是只有有一定的'展开'才能产生效应;最后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以便进入高级阶段
总结来说,大师们对于 "展开" 的看法很清楚,他们认为这是整个系统学习的大纲,因为它能够帮助你了解你的当前水平以及你需要做多少努力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人士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