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先师最早口授给我的学拳要领是:“正舒松慢匀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又合乎拳理,多年来我奉此为信条。二十多年后,在先师所著《杨氏太极拳正宗》这本书里,把此要领修订为“静松正慢匀稳”并告于天下。多年来,我暗自揣摩赵师修订后的“六字”真义,似有所悟,著文如下,以供方家指正。
静中触动动犹静
先师常以拳祖张三丰“学太极拳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以喻练太极拳之真谛。静,就是调心调息调身。习拳一定要静下心来,专心致一,“致虚极,守静笃”,不得心浮气躁。预备式(无极式)要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摒除杂念,呼吸自然,努力进入物我皆忘的空灵精神境界。在整个练拳过程中,要做到稳静安舒,心神泰然,一切意念都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中运行。
杨式太極拳是一種動靜開合,以靜御動的運動。靜中藏動機,而這個「靜」不僅僅是外表上的一種姿勢,它更是一種內在的心態和體驗,是練習中的持續與穩固,是對於一切變化的適應和處理。一旦理解了這個「靜」,就能夠從平衡、柔韌、順暢等方面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武功。
松若百折若無骨
保持平常心,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坦然接受,不會因此而驚慌失措或是生氣,這樣才能真正地達成內外兼修。我們學習時應該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和樹木,它們隨風飄搖卻始終屹立,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狀態:既能夠靈活適應環境,也能夠堅韌不拔。
至於如何實現這些要求,我認為首先需要有一顆純淨的心,這樣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其次還需要通過持續且耐性的練習來培養出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最後,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情操教育,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並將其轉化為力量,用於推進人生的各個方面。
正身躯宜中正而不倚
对“正”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
身架中正安舒:
虚灵顶颈,
尾间 正 中,
松腰敛臀,
头顶与小腹自觉一气贯通。
姿势正确到位:
每个姿势和动作都具有攻防含义;
学习不正确,就习练没有用处;
杨式太極拳之所以如此深奥,其原因就在于它强调的是内劲与形象之间的结合。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必须将内力与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技术才会更加完美,无论是在速度还是力量上,都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慢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
"慢" 是杨式太極拳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速度,让每一个动作都变得顺畅而流畅,这样的感觉非常难以达成,但当你成功时,你会发现你的整体状态完全改变了。你不会再感到疲惫,因为你的身体已经学会了节省精力,同时又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杨式 太極 门路宽广却又细腻,可以让人在享受学习过程同时也获得实用的武功技能的地方。
匀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圆活连贯绵绵不断
"匀" 是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它要求我们的动作既不要快也不要慢,而应该是均匀连续,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很难描述但非常强烈的感觉。当你能够掌握这种节奏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好像拥有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手法,每一次打击都是那么准确,每一个转换都是那么流畅。而这一切背后,是我们对内力的充分控制以及对自身身体各部位协同运动能力的大量训练。此外,还需要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断地锻炼,使这些技巧成为第二天性,从而提高个人实战能力,为打造完整有效的手段奠定基础.
最后,“稳”则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状态之一——腰为轴,以腰部旋转进行支撑,将所有重力点集中于中心,同时保持全身肌肉放松,不断调整内部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这种状态让人感觉既安全又自由,有如乘坐云端般飞翔。不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它涉及到了大量关于如何平衡身体重量以及如何利用整个身体进行协同运动的问题。但只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不断探索,最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去实现这些高级技巧,从而提升自身水平,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总结来说,“静松反SlowlyApplaudsSteadyPaceAndConnectiveFlowOfEnergyAndMovement”的核心思想体现在每一个基本原则上的执行上,即使对于最简单的事项也是这样。当我们将这些原则融入日常生活,并且恰当应用它们时,那么我们的生命质量将显著提高,与周围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从而形成更健康、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思考并实践这些哲学,那么世界必将变得更加美好,因为这是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产生的一种共鸣效应。而对于那些正在寻找内在平衡与外在发展双重增长的人们来说,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事情。不管怎样,只需坚持下去,就可能迎接前所未有的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