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如何克制泰拳的技巧。苏昱彰先生作为专家,他将为读者提供关于“螳螂拳劲路走向”的深入分析。在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关节、肌肉与发劲之间的关系。
关节、肌肉与发劲有什么联系?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例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作出两支鞭子。一支鞭子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很硬,而另一支则使得鞭子扣和鞭头较软而灵活。当给予这两支鞭子相同的力时,那一支更能将力传递至其末端。因此,从声音响亮度来看,这第二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传递力量。
同样地,当我们谈论躯干,就可以将其视作一种类似的鞭杆。腰以上部分相当于第一根鞭子的前半部,而以下部分则是第二根鞭子的下半部。肩膀就像是一根柔韧且有弹性的绳索,上肢等同于第二根鞭子的头(即身),手臂则如同第三个元素,即尾巴。这意味着要确保起始点(腰)所施加之力的良好传递到终点(手),必须保证整个上肢以及所有关节都保持松弛,并具备高度的柔韧性、弹性和反弹能力。
松弛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力,而是指含有一定的内功在内,同时也不是始终保持不变状态,而是在紧张和放松之间不断交替变化。在运动过程中,我们需要既松懈又紧张,因为只有在瞬间爆发力的那一刻,才能确保四肢充满力量。
刚柔相济
《螳螂拳论》提到:“刚似铁锤击石,柔似风吹杨柳。”当使用刚劲时,要像铁锤一样猛烈有力;当使用柔势时,则应如风般轻盈自如。此外,螳螂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刚柔相济,它们随着动作中的力量点而变化,不断展现出剛與軟間接轉換的情景。
对于刚与柔,有些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如果全身都不用力就是柔,如果全身都用力就是刚,但这种观念是不准确的。如果误解了这一概念,将无法引导正确的手法,因此必需清楚理解这个概念,以便行拳时不会出现软弱或僵硬的情况。
最终,《拳论》强调:“剛能胜於軟,如刀斷肉筋骨齊開;軟能勝於剛,小可制大”。从搏击角度来看,在冲突中遇见软弱的事物应该采取坚固的手段,遇到坚硬的事物则应该以灵活的手法回应。
最后,文章指出虽然有些人可能只专注于八种硬碰实砸或者十二种粘连化力的技巧,但真正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知道它们如何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武术体系。而且,这一切都是通过长时间训练所获得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强不可抗拒。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4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