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克制泰拳的策略,本期特请苏昱彰先生撰写专文,以期为读者提供宝贵指导。苏先生目前正在紧急赶写,预计下一期将公布其精辟论述。本期,我们先来探讨关节、肌肉与发劲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通过两个不同的方法制作了两支鞭子。第一支鞭子的前半部和后半部较硬,整个鞭子也同样坚硬,而第二支鞭子的扣和头部则软而灵活。当给予这两支鞭子相同的力度时,第一支发出声音软弱无力,而第二支却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这说明第一支鞭子无法有效地传递力量到末端,而第二支由于柔韧性强,可以良好地传递力量。
在螳螂拳中,躯干就如同这根软硬参差不齐的鞭子。腰以上部分对应着刚性的前半部分,上肢则像柔韧的后半部分。而手掌就是最终发力的点。在练习过程中,要使起始力量流畅地传递到手上,就必须保证躯干、上肢以及关节和肌肉保持放松,以便有高度的弹性和反弹能力。这样可以确保力从腰带动,从各个关节和肌肉中流淌至最终发力的点。
关节和肌肉越是松弛,其爆发力就越强;相反,如果它们僵硬,则爆发力就会减弱。但这里说的“松”并不是完全没有张力或无力的状态,而是一种含有内劲且似松非松的情况。此外,这种状态并不固定,它会随着动作变化而变化。在瞬间释放力量时,如果仍然处于松懈状态,那么四肢就会失去所有力量。
螳螂拳中的刚柔相济原理表明,当使用柔性运动时,就应该像杨柳轻盈摆动一样自如;当使用刚性时,则应该像铁锤击打石头那样有力。不断变化的是每个动作所需的刚柔配合,以及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这一比例。如果误解这一概念,就难以引导正确的劲路表现出效果。
有些人认为如果全身都不用功就是柔顺,全身用尽最大努力就是刚猛,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行拳,那么可能会出现既缺乏真正实力的软弱,又显得笨拙生硬的情况。
在《拳论》中提到的“似松非松”的柔,是指一种内含劲气,在腰背协调下进行伸缩、划弧或环绕等运动。而剛則是在腰帶動下的起源於根基之力的傳遞與發揮,一種剛脆且具有弹性的 力量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八般剛(如压顶、直通等)与十二般軟(如回手、偷手等)的重要性,因为这些都是具体体现刚柔相济原理的手法。
最后,《拳论》还提醒我们:“见敌之坚,然后乃能化之。”这意味着在搏击艺术中,无论面对何种形态,都应学会运用适合的情感技巧,使我们的技艺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够胜过任何对手。
2024-12-21
2024-12-21
2024-12-19
2024-12-19
2024-12-19
2024-12-21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19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