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克制泰拳”栏目,本刊正在紧急联系苏昱彰先生,以便进行深入对话。苏先生正匆忙赶来,为我们的读者提供宝贵见解,确保下一期文章能够第一时间呈现他的精辟论点。本期先为大家普及——关节、肌肉与发劲的关系。
关节、肌肉与发劲有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两支鞭子。一支鞭子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很硬,整个鞭子都比较刚硬。而另一支鞭子的扣和头部则软而灵活。给这两支鞭子施加同样的力度时,我们会发现第一支鞭子的声音非常微弱,而第二支却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这说明了第二支鞭子的力量更大,因为它的结构使得力可以更加有效地传递到尾端。
由此可知,柔韧性和弹性的程度,对于爆发力的大小有着重要影响。我们的人体就像那根鞭子一样,上身相当于前半段的刚硬部分,而腰以下则是柔韧且富有弹性的后半段。当肩膀连接至上肢时,就像是将肩关节比作鞭子的扣,即软而灵活;臂肘代表的是中间部分,即如同以松懈状态保持,但又充满内在力量;而手指则象征着最终的力点,即如同铁锤般坚实有力。
为了使起始处的力量能够流畅传达至手指,我们必须按照第二种类型的原理操作,使躯干以及上肢中的各个关节和肌肉保持放松,同时具备高度的柔韧性、弹性以及反作用能力。在动作中,让腰带动整个过程,将力量通过放松的关节和肌肉转移到力点上去。
当身体中的每一个关节都是轻松无压的时候,其爆发力的强度就会增加相应地。如果这一刻还未达到真正释放潜能的时候,那么四肢可能就会变得疲惫无力。
刚与柔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如螳螂拳《拳论》所述:“柔似风吹杨柳,刚似铁锤击石”。在使用柔之际,要像杨柳随风摇曳那样自然自如;当使用刚之时,则应像铁锤敲打石头那样坚定有力。
螳螂拳中的所有动作都旨在实现刚柔并济,其中动作变化时也会伴随着劲点改变,从而调整自身为适合该瞬间的情况所需的一种状态或另一种状态。此外,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如果全身都不用任何力量就是柔,用尽全身力量就是剛,这是不正确的话。如果人们采用这种理解方式行拳,他们将不免出现形态失调:既没有足够的手感,也缺乏必要的手法效率。
这里提到的“软”并非完全无力,而是一种含蓄内劲,在胸廓与腰椎配合下的伸展运动,以及划弧或环绕等形式。然后,“硬”则是从根源开始产生的一股力量,在腰椎带动下传递到末梢,并释放出一种具有弹性的质感——既强悍又脆弱。
《拳论》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刚能胜柔,如刀断肉,筋骨齐开;柔能胜刚,小可制大”。因此,在搏击战场上应当运用遇势治法,当面对对方剛猛攻击时,可以采取顺势化解策略。在螳螂拳学派中,有八般剛勁(八绝)十二般軟勁(十二曲)理论,这些技巧若无法准确理解,就好比剥掉了这个武术系统的心脏核心意义。
八绝包括:
一绝泰山压顶
二绝迎面直通
三绝双掌叠合
四绝叠肘碰撞
五绝靠壁门砸
六极底崩落
七双摔捋分离
八极摔倒捋拖
十二曲包括:
见敌回手抚慰对方冲击
入手偷袭利用敌方破绽进攻
截断敌招包围其防守空隙
捆缚牵引控制对方行动自由度
直通穿透突破防御线路直接命中要害
采取过渡步骤迂回进入正面交锋位置
这些技术都是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形成,从根本到成熟再到完善,是一条从零基础向高级技艺发展途径。
...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