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这一门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早在明代,黄宗羲便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记载了六路歌诀,其中提到“佑神通臂最为高”,显示出当时通背拳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白猿通背拳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传,历经数朝,至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传入北京。经过七、八代人的传承,它逐渐形成了以石鸿胜为代表的风格,并广泛传播于京城。
石鸿胜不仅自己精湛掌握这门拳法,还授予多位弟子,其中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马晓合最初是通过刘子英介绍向石鸿胜学习,因此,他所学到的白猿通背拳被称为牛街回族的特有风格。这一风格随后几代人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使得白猿通背拳成为独具特色的武术形式。
这一门武术以效仿猕猴之长臂和灵活之姿态而得名,其内外兼修,使得动作既舒展又快捷手法变化无穷。它内修以道家哲学为基础,以达到气血贯通身心愉悦的境界。
身法方面要求头顶项领平直胸前自然,而肩部则要保持绷紧状态;两手如同星辰相连。而呼吸则需吸胸沉气,让气落于丹田聚结心神意悬于顶部;步法则要求四六步均匀且不偏离中心,同时学会擦拉步使其永不更换。
此外,劲功训练也非常重要,要让出手冷静行气醒觉,用力发劲时要沾衣发劲并确定指尖力量。此外还需要通过活背操桩打袋等基本功来锻炼,使身体柔软而快速同时保留坚硬力量。
总之,对于白猿通背拳来说,“练功先求身顺功沉,然后再求艺通”,即首先要确保身体与技巧相匹配,然后再追求技艺上的卓越。这正体现了中国武林那句著名的话:“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