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这一门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根据明代黄宗羲的记载,通背拳在六路歌诀中就已有“佑神通臂最为高”的描述。其子黄百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明代时期通背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白猿通背拳起源于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传承至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带入北京,最终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这一派别。经过七八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这门武术在京城广泛传播。
石鸿胜授徒后,他收为徒者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在这群弟子的中,有马晓合是通过刘子英介绍拜师学艺,并由于他是牛街回族,从而使得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流行。此后的几代人对此拳法进行了不断地改进与发展,使之成为现在所见的一种独特风格。
白猿通背拳以仿猿灵动快捷的手法著称,同时内外兼修,其动作舒展自然,技巧多变。这门武术不仅注重身法,还讲究呼吸吐纳,以达到气血贯穿全身的效果。而其内修则主要依靠道家的理念,如“似圆非圆气化圆”等。
身体姿态要求保持头顶项领平直胸前宽松,肩部绷紧如负担,同时手指如琵琶骨般活动自如。而呼吸方面,则要通过吸胸沉气来聚结心神,让意志悬挂于顶端。此外步法需四六步协调,不偏离正轨,而劲功则强调出手冷静行气醒觉,以一指作为正宗力线。
白猿通背拳非常重视基础训练,每一个招式都从活背打桩开始,以确保身形顺畅功力沉稳。一旦掌握基本功,再求艺之上,就能自然生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力量输出能力。中国武林常说的“练剑先练技,技到自然成”,同样适用于白猿 通背 拳。这表明,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武术形式的精髓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