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传说中,余门拳是一种融合了南北两派武术精华的独特拳种,它以其强悍的攻击力和灵活多变的防御技巧著称。余门拳师们深知“以攻为主”的战略,致力于打造一套能够在瞬间变化中的挤击技术,这些技术要求必须达到“角度、速度、力度”三维一体的完美结合,以至于对方无从逃脱,被誉为“以快制胜,一快百无解”。此外,余门拳还注重内力的构建,以五到和七锋作为核心理念,将五个身体部位(身、手、足、眼、心)和七大关节(头、肩、肘、手、三胯、三膝、三足)的协调运动发挥到极致。
通过对传统武术技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余门拳师们使自己的身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在练习过程中,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协调性——身到手到的力量与速度,以及足到的灵活性与准确性,并且不忘视觉上的锐利与心灵上的坚定,使得每一次出招都如同流星般迅猛而不可抗拒,而眼睛则像电闪雷鸣般敏捷而有预见性。
这股动感之风,不仅体现在长、中短距离三个层次上,而且在头部、高脚臂以及整个躯干之间进行着精妙无比的地面战斗。这种全面展现了余门拳所谓“七锋齐施”的攻防艺术,也展示了传统武术所蕴含的高超技艺。
深藏其中的是禅宗哲学及儒家的道德观念,即虚实明暗相互转化,与阴阳消长相辅相成。这不仅是对应对关系的一种智慧,更是对于生克制化这一自然法则的一种理解。因此,无论是在打斗还是教学方面,都表现出了余门拳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自1918年起,在成都青羊宫打擂时,余门六世掌门人之一的余发斋带领子弟残杀敌手,为蜀中名声鹊起。而1920年,在重庆黉学巷举行的大型擂台赛中,其子孙后代也凭借卓越之技夺魁受聘。此后,又在1932年的春季国术观摩赛上荣获金章,并由市政府军乐队伴随游街扬名。而到了1933年,在南京第二次国考中,再次获得金奖,从未间断过其在武林中的辉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