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拳古代神功绝技之谜反复探究其深意

武禹襄,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其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都习武艺。

出身望族的禹襄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但因才干和志向被当道所器重,为当地之要人物。他勤于学习太极拳,并从杨露禅和胨清平处学得此技艺。

后来,他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是一篇关于太极拳理论的短小文章,是当时仅有的关于太极拳系统性的著作之一。在阅读并深思后,他结合实践,不断与力大者较量,以检验实际效果。

终身致力于研究太极拳,即便在晚年病卧床榻,也仍旧不忘讲解此技给侍疾者听,其甥李亦畲、李承纶也曾从他处学到很多。

他的弟子们通过不断练习,最终能够做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这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强调必须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和关节要松开,使心神稳定,一举动要求用意不用力,以轻松圆活为主。

除了轻灵,还必须使身体各部分相互连贯,无论走架或推手,都需保持连续性,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一旦断了,就会失去优势,让对方有机可乘。

气宜鼓荡而无间,是指外形神态应如行云流水般变化无穷,而内敛则需要集中精神注意力,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气势鼓荡、变化无间。此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精神内敛才能气势鼓荡,而非反复无常。

练打法时也需避免凸凹、断续、塌陷等问题,因为这些都是造就败局之根源。而正确运用的关键在脚发于腿,由腰主宰形于手指,要完整一气向前退后方能得机得势。如果没有得到劲,则必然出现散乱,不利于对手应对,因此必须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腰腿的问题,便可以纠正这种错误状态。

全身上下都应该形成一个整体,没有任何地方缺乏或者多余,这种整体性的运转称为“周身一家”。每一次动作都要完全由腰发起,然后传至腿,再传至膀臂,最终达到手指,每一步都要完整,一气呵成。这就是为什么说“足为根”,因为足是发出力量的地方,“腕为端”,因为腕是把握力量的地方,“肘为中”,因为肘是连接力量的地方,“肩为顶”,因为肩是支撑力量的地方,而“背”则作为整个身体结构中的支柱,它决定了所有其他部位如何运动,因此它非常重要。

因此,在进行任何移动之前,都需要先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行动,这样才能确保每一次行动都是基于正确基础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叫做“先定后动”。

上下左右皆然,无论是在攻击还是防守,都需要依据意识指导运动,不让敌我双方预测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同时又不能过度依赖意识,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意识,那么就会出现偏差,所以我们还需要根据对方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虚实状态,以求随机应变。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周身上下的节节贯穿,没有这样的基础,就无法真正理解什么叫做虚实分明。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