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术拳,又称地术犬法,乃是福建七大拳种之首。据说,这门武艺由明代闽南白莲庵的尼姑“四月大师”所创,至今已传承六代,由陈依九宗师定居福州后,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由于其独特技巧和深藏内心的奥秘,该拳被国家体委武术调查组评为我国稀有拳种。
地术拳源自寺庙,其风格既融合了南拳的刚猛与稳实,也蕴含北拳中的灵活与多变。在动作上,它展现出低桩、扎马、起伏流畅以及形意神通不凡,使人感受到了南非南、北非北之美,但这仅是表象,其真正魅力在于它的地面功夫,即地面技击术和术,这是它独有的灵魂,也是区别于其他武学之道的关键所在。人们常称此为“地龙经”,即飞龙在地上的舞蹈。
2009年,地术拳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2011年升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荣誉昭示了它在中华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一绝技以模仿狗的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及凶猛为基础,不仅结合了快速迅猛的南方手法,还融入了一定的北方腿法,使得上、中下三盘形成一种独特而优雅的手段。这便是一门兼具阳刚多变风格及舒展安然气息的大艺术品,是武林中难寻的一抹瑰丽。
仿生技术在其中显著,以狗的情感和战斗方式作为灵感,如弱胜强、小制大、大智若愚等特色。而结构运动则运用生物力学、运动力学和机械力学,为对抗性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以反关节原理轻松掌控对手,上、中下三盘配合协调无匹,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变化,让对方措手不及。此外,它还集成了擒拿锁控技能,是一门全面的打斗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推移,专业竞赛开始吸纳其精髓,而军队与警察也将其高超绝技用于训练。此外,在治疗养生的领域里,专家们亦借鉴此门教义来修复身体并促进健康。影视界也越来越重视此一稀世珍宝,有《发现档案》、《远方的家》等作品专题报道过。
如今,虽然地术犬法遍布世界各处,但仍旧保持着本土特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享有盛名,并计划将其列入军队和公安部队培训课程中,以更好服务社会,同时传承中华古老文明,与世界共享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