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朝探究腰胯关系之武功自学教学视频新篇章

自从我开始学习太极拳,老师就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依靠腰带。无论是向大师求教,还是阅读各种太极拳著作,都没有逃脱这种腰带为根本的训练要求。然而,即便练了五年,我发现这些理论并没有明确地解释清楚,有时候感觉很含糊,这导致许多人即使练习多年,也难以掌握正确的技巧,甚至还会受伤。

在讨论太极拳的身法时,我们必须清晰部位,以裆为中心,上半身包括胸、肩、头;下半身包括跨、膝、脚。上半身扭动时,均以腰带肩;下半身扭动时,则以胯带膝。但当上下同时移动时,这种分工就变得复杂了。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出腰胯两个部分,它们发挥力气的作用不同。在杨式拳中,如云手这一招,上半身运动主要依靠腰带肩,而不应让胯随之转动。如果只让胯随着转体方向而移动,那么站立的根基就会跟着摇摆。在形态上,如果左脚迈出,并试图用胯拉动,同时保持平行并步姿,就无法做到,因为只要胯膝稍微扭动,不自觉地两脚就会随之移动,使得标准步姿实现起来更加困难。此刻,当重心落在左脚上时,只有轻松地向左扭腰,而不让胯随之扭动,与以上部分形成左右对拉势力。这一点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此时头部可以自然而然地旋转至130°,而膝脚仍旧稳固舒适地踩在地面上,展现出了松沉稳定的状态。而且,在揽雀尾这一招中,当两臂向下捋时,由前向后坐实,让腰单独扭动臂,无需用力也能感到舒适有力。如果此刻允许胯一起扭转,那么双足底部必定会颤抖,从而影响使用力量的问题。此举违背了太极拳中的基本原则——对立统一。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当我们把双手抡起或进行其他类似的活动的时候,如果只是让脊椎和腿骨配合一起行动,就不能产生真正有效果的大劲量。大劲量来自于对立统一原则,即“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比如,在杨式拳中的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以及野马分鬃上的转向过程中,如果仅仅是让脊椎和腿骨协同行动,要等到胸肩头达到90度以上才能引导后腿,每次外摆45度以上才能够引领后腿进入弓步,但要等到位置固定形成弓步姿态才能顺利完成。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将整个身体通过腹股沟区域(即所谓的“方向盘”)来协调全身上下的运动。当我们能够灵活运用腹股沟区域,将它作为发力的核心点,可以轻易完成所有操作,比如在武当剑法中的跳步冲刺接马步藏剑,一般来说很多人都达不到360°角度,因为他们未能充分利用腹股沟区域作为控制点。此类采用腹股沟作为基础的手段在42式拳中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以及武当剑法中的虚步崩剑接转身独立上的刺击等处,都表现出的是通过腹股沟来引导,而非仅仅通过脊椎。

总结来说,对于任何一种套路,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旦我们在日常练习中既注重身体去实践,又注重心智去理解和深入探究,便逐渐会清晰地区别每个具体细节,并深入理解太极拳的心理与实际应用。这虽然尚未能达到“神通广大”的境界,但至少一步一步走近这个目标。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