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法中的掤劲,犹如一位古代武者在沉睡千年的同时,静待着呼唤它回归的那一刻。掤劲,无处不在,它运用于咏春拳法的所有交手之中,如同“处处有掤劲”。但对于掤字的意义和用法,却多有误解。
我将以自己的浅陋见识,对太极拳难以理解的“掔”,作一个试探性的诠释,以助于爱好者轻松理解和掌握咏春拳法中的要领及劲法。我认为,“掔”即为“捧”,意为用手捧起物体,不论是重量大小,都需与被捧物体保持平衡。过大则称“举”,过小则称“丢”。
如何使这种劲路运用于实战?我们可以视敌来力大小和速度变化,将我们的掔劲大小和变化因其而变。在实际操作中,一名真正高手,其掔点往往是在对手发力的末端,即强弩之末势,将敌来力转化或转换,而自己却几乎不用太多力量。这便是咏春拳法中的不丢不顶之道。
如何将敌人发放出去?关键在于转化来势。在与敌交手时,不仅仅是手上的掔法,还可能涉及身体其他部位,或臂、躯干、腿等任何一处,这便是所谓的“处处有掔”。当瞬间接住对手的一刹那,便能让对手难以进身或施展,达到制胜效果。而一个高明的手段,在交手时,只需要微微转换,便能立即改变方向摔出敌人。
最后,根据角度不同分出的不同的掕方法,如上下左右正斜前后等,但基本原理不会改变,始终以调整应付各种情况为主。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