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劲力,在运动的形式上讲究的是螺旋缠丝,但在其劲力的运用方法上,讲究的是松沉。太极拳主要是讲究劲法的运用,所以它的势法有很多,如:螺旋劲、松活弹抖劲、暗劲、明劅、沾粘劅、沉力、拥力、崩炸力等等。所以说,练习者如何理解这些 势路 的运用和变化,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
练太极拳者都知道,太极拳的掤势无处不在,它运用于太极拳的所有交手之中。人们经常说“处处有掤势”。何为掤势?单从掤字的意义讲,“掤”在当今一般的字典中很难查到,为何? 在古代,因为文字的差别和习惯的用法,那些古代的大师所记载的大谱,多以手写为主,而后学者根本不敢改动甚至从没想过对先人拥字怀疑或变更此字,更无人去怀疑或变更此字,此乃讹传讹传,以讹传讹而已。
我根据多年对太极拳实战及演练,想以自己浅陋对待太极力的理解和见识来对这个较难理解的地方——“掤”,作一个试探性的诠释,以使爱好者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要领及这门艺术内涵。我认为“掔”就是捧,用意就是将东西和物体用手捧起之意。不妨打个比方,我们的手捧起一捧水果若五斤重的话,我们用的捧力就是五斤大小,再比如我们托起一盆水,也就是说捧起一盆水若二十斤重,我们手上的捧勢就二十斤。这也就是被捶出的物体与我们的力量相等。如果我们的力量大了则会向上运行,那就不叫“斗士”,叫做“举”;如果小了,则物体下落无法保持,这便是失去持住能力。
既然了解了 掣勢 的原理,那么怎样使这种 力 运用于实战中的 太極 拳呢?我们可以这样看,当敌来击时,或在交手时,对他的力量大小和速度快慢,我们视作是物体,他的一切变化都是因敌变化而变化。而出手的时候我的 掣勢 大小与改变也是因敌而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他怎么来,我都不变;这便是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也即 太極 拳里的非丢非顶规矩。在真正高超技艺的人面前,其 掣勢 几乎是不需多大的力量,只是在他发力的末端点出。那强弩之末虽然对方来的威猛,但你顺应他的方向,将他的威猛转化成你的攻势,这便是我最终不会与他发生直接接触,而能轻易控制局面。你可以设想一个建筑工人站在高空里抓住下方快速飞来的砖块,不管砖块来的速度如何疾速,都要顺其自然抓取,并借助于对方给予足够空间,从容地把握,让那磅礴巨石平稳落入袋中。这正如战斗中的接招,不管对方攻击方向如何,你都能随机应变,一步步引导他走向自己的陷阱。一旦掌握这样的技巧,便可名留青史,被称为擒拿专家。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4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4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