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太极拳中“抱球”体悟:一怪二圣三尸四奇五绝物品场景探究
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很多人都熟知一种动作姿势,那就是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似乎在抱着一个球,这种姿势尤其常见于揽雀尾掤的开始阶段。现代太极拳界将这种姿势称为“抱球”,而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则称之为“抱手”,并指出这是杨家不传之秘。
尽管外形上做出这样的动作并不难,但要使得这个动作能够具备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效果,则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实际上,“抱手”这种姿势并不仅限于太极拳,它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都有类似的动作,只是方向和距离略有不同。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秘密所在。在套路练习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人不知此秘,即便他们模仿了正确的手法,也未必能达到目的。这就像是在物品场景中寻找宝藏一样,每个人都知道宝藏应该放在哪里,但只有少数人才会真正找到它。
实际应用中的“抱球”不仅仅是一个姿态,更是一种意图,即上手护上盘、下手护下盘,同时又保持攻击待发的状态。而太极拳中的“抱球”则有一步迈入了另外一片天地,那就是通过接劲与沾粘连随来实施这一意图,使得敌人由于自己的动作而形成背势甚至被引进落空。
这样的作用是所有非太极拳武术所不能达到的,而用其他武术方法做出的“抱球”是不可能实现这样效果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即不同的运动)虽然表面看起来相同,但内涵却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外形就是全部内容。
《论太极拳·圆》中提到了两手圆撑之掤,就是古代的大师们所谓的一开合按势怀中抱,这也就是那著名的“抓月”的动作。从这些描述来看,古代的大师们已经明确指出了最终目标——无时不是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身法,其中之一就是那个被广泛认可但又容易误解的地方——两个臂部并排、仰望天空似握住的一个坚硬不可摧毁的小黑球(或许可以比喻成一个无法触摸的心灵)。
然而,有些自称得到过李雅轩指导的人却错误地认为把双臂如同紧紧握住一个固定的小黑洞,这样理解错了整个概念,并因此反复强调:“还是不要‘抓’好。”他们说:“‘抓’只是画蛇添足,是非常错误”的话语充满了误导性,因为有些人因为误解而抛弃掉了一些重要元素,从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训练经验,就像是数学计算出现错误之后选择放弃整个学科一样荒谬。
当然,对于那些主张清除掉这种"抓"的人们,我想说的是,他们忽视了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物理反应。每一次正确执行这一技巧,都是一次心与身体之间深刻交流的一刻,而这正是我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核心部分。如果没有这种技巧,就好像缺少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狭窄无聊,以至于我们无法享受到全面的生命体验。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体悟:揽雀尾左掯时,我们必须让右臂成为转身中心点,让自己成为移动参照点,而不是只关注单纯的手部活动。当我们以正确角度进行转身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自然流畅地进入到新的位置,而不会感到任何阻碍或困难,因为我们的身体已经学会如何顺应变化,如何利用对方力量推拉自己前行,从而实现沾粘连随,将自身置于最佳防御状态。此乃精妙莫测之道,亦是我对此技艺持久探索后的真实体悟。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