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抱球”体悟:揽雀尾左掤的秘密
在太极拳中,有一种独特的动作姿势,双手上下斜向相对,如同抱着一个球,这种姿势尤其常见于揽雀尾掤的开始阶段。现代太极拳界通常称之为“抱球”,而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则将其称为“抱手”,认为这是杨家的不传之秘。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做出这种动作并不难,但要使这个动作具有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效果,则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练习。实际上,“抱手”这样的姿势并非仅限于太极拳,几乎所有武术都有类似的动作,只是每个艺术门派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和用途。
在其他武术中,上手高时可在耳侧、肩前或肘上,而两臂之间的距离可以开也可以拢,甚至模仿夹球。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为了保护上盘下盘,并保持攻击待发状态。而太极拳中的“抱手”虽然也有类似目的,但它通过接劲与沾粘连随来实现这一点。这意味着一只手必须接触到对方的手臂或攻击,然后立即实施沾粘连随,使得对方因为自己的行动而形成背势,即被引导至落空状态。
这种效果在非太极拳武术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使用非太极拳方法制作出的“抱手”也不可能具备如此强大的作用。因此,我们看到姿势与真正效果之间存在差异,这也是为什么杨澄甫先生说:“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简单来说,就是外形只是表象,而内心反应才是关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揽雀尾左掯中的“抱球”。这个动作为右转身时右手模拟随人而动,将运动轨迹视角从俯视看,一些人会表现出圆心后方弧线。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的右转身以身体中心轴为轴,同时两肩如车轮一样转动。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尽管转身似乎没有主动强行用力,但仍然无法有效地化解敌人的攻击,因为自己的身体始终处于直线攻击范围内。
正确的转身法应该使得整个躯干围绕某一点进行弧形移动,以减少阻力并允许躯干移位以避免敌人的攻击。此时,从俯视角度看,双臂就像是一个圆,其中小臂代表南半圆的大部分,小臂与肩背代表北半圆的大部分。当旋转时,小臂呈逆时针方向由东经南至西移动,大 臂则呈顺时针方向由西经北至东移动。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沾粘连随要求,从而有效应对敌人。
然而,不幸的是,有些人虽然尝试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训练,但他们依旧犯错,因为他们让两个半圆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旋转,使得整个身体始终位于敌人的直线射击范围内,并且右肩胛部难以放松,而且还容易顶抗。这再次证明了许多错误想法和实践方法对于掌握正确技巧是一大障碍。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最重要的一点:任何形式上的"抱球"都必须完全依赖于对方力量,无需主动参与,也不能被自身躯干所拖带。一旦你能够理解并实践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迈出了通往真实技巧学习之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主义。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