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抱球体悟练轻功最快的方法

太极拳中的“抱球”体悟:练轻功最快的方法

在太极拳中,有一种特殊的姿势,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似乎在抱着一个球,这种姿势尤其出现在揽雀尾掤的开始阶段。现代太极拳界多称这种姿势为“抱球”,而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则将其称为“抱手”。很多人认为做一个“抱手”的动作并不难,但要使这个动作具有太极拳特有的沾粘连随效果,“抱手”就不那么容易了。

实际上,“抱手”这样的动作并非太极拳所独有,几乎所有的武术都有类似的姿势。左手作为上手时,上手高可位于右耳之侧、稍低可在右肩之前、再低可在右肘之上;两臂之间的距离可以开也可以拢,使得外形看起来像是夹着个球。这样的武术意图很清楚,那就是保护自己的上盘和下盘,同时保持攻击性。

然而,在太极拳中,上下两只手有一只是通过接劲和沾粘连随来实现这一意图。一旦接触到敌人的攻击,就立即实施沾粘连随,使得敌人由于自己的动作而形成背势甚至落空。这一作用是其他非太極拳武术所没有的。而且,用非太極拳武术的手法做成的话,“抱心”是不可能产生这样沾粘连随效果的。这就是说,姿势与作用并不一定相同,因此杨澄甫先生才说:“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揽雀尾掣后的一些转身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转身法会让身躯始终处于对方直线攻击范围内,而不是像正确转身那样,以自己前方某点为圆心弧形地移动,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并使身躯移出原来的空间位置。因此,对于那些主动用力或肩部活动过多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臂往往无法放松,也无法符合要求,而且他们的手臂必然会对外产生顶抗,这破坏了整个过程。

总结来说,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揽雀尾掣后的正确转身方法,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当我们进行这样的练习时,我们的手必须被我们的身体自然地拖带,不应该有丝毫主动性的使用。在实战中,我们的手应该完全依赖于对方力量才能有效地借助对方力量来行动,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沾粘连随。而不是像一些人那样,将双臂摆成一个固定的角度,让它们好像是在静止一样,然后尝试去模仿这个样子去执行,而忽视了如何利用身体内部反应去改变双臂的情绪状态,以及如何利用身体内部反应去控制双臂的情绪状态。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