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揭秘武功秘籍中的严昭法
在太极拳的广博世界中,推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由于许多人对太极推手的内涵不够了解,它常常偏离了其传统的精髓。在日常练习和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以力相抗、顶牛较力为主,而不是通过柔软而有力的技巧来交流。这种情况下,即使练习多年,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因此,当我们遇到强悍对手时,往往败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推手。
一、太极推手基础
(一) 推手基本手法
推手基于拳架,旨在通过技术交流锻炼身体与竞技。初级阶段主要采用定步姿势,其中包括八种基本方法——掤、捋、挤、按四正法,以及采、挒肘靠四隅法。这类别可以进一步分为单臂双臂定步活步的大型动作,如大捋大靠等。练习时,如果能用外腕关节接住对方的手腕或臂部,则称之为掤,是一种搭接方式,有前后上下的不同变化;掌心向下斜划出形状即为捋,有平斜螺旋等多种形式;一只搭住另一只往前则称之为挤,有前斜向上的不同变化;掌心微坐腕部并斜向上则形成按式,有向上下按侧身按等多种变换;呈窝形瞄视或带动左右方向即称采,有侧身退步划弧采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掌心斜伸展至三角形便是挒有平左右两边分别展开的变化。而以中节弯成三角形便是肘式有窝心横肘划弧射螺旋肘等多样化表现形式;以上肩关节贴击便形成靠式有单峰双峰贴胸背扎臀部靠各异变体。
这些掔捋挤按采挒肘靠要点从沾粘连随这四个方面来理解,即将对方提起成为我所依附,从自身保持稳固成为对方依赖,以此互相连接并随着对方行动而移动,这些原理要求运用意念控制肌肉收缩与放松,使得意劲与力量更佳地结合。此外,还需注意十种基本身法——含胸拔背圆裆护胃悬顶提肛沉肩垂肚闪战腾擢,其中含胸拔背尤为重要,不仅要挺起胸膛,同时腰背也要舒展自然,以达到轻盈且稳定的状态。在运动过程中,每个关节都应协调无间,就像九曲珠一般流畅自如。
二、推手中的“用劲”浅说
在探讨太极打气(意劲)和普通力量(力)的区别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大致认为,力源于简单肌肉收缩,而打气则来自长时间锻炼后的内心意念引导肌肉收缩和放松。当发挥打气时,其效果远超普通力量,并且具有弹性,因此被称作“混元之气”。每一种打气都有一套特定的规则,被简称为“劲法”。只有理解各种打气才能实现松化随心发放,这样的高级操作只能通过长期修炼逐渐掌握。而真传古老先贤创立的打气方略众多,本文仅列举五种在实践中的连贯意义。
(一) 化发合一
这是符合阴阳图形的一半圈化,一半圈发。不只是走化,更是在体内转化,不脱触,不失去平衡,只能算退代化,或称彼进我退,我进彼退,没有达到真正转换状态。但非目的,是为了寻找机会,在化中寻觅敌人的弱点,然后一次性击破敌人。
(二) 交叉“化发”
当粘住对面之后,便可左吸右送,上吸下送,将敌人的攻势反制回去。这就是道家哲学中的原理,“何谓交?” “交者,攻防同归。” 这是一次又一次自然而然的情景演绎。
(三) 引进落空
也是指柔克刚的一层功夫,用来解释那不动态我的原则。如果双方都不出力,那岂不是陷入僵持?所以,在接招的时候,对方不出我就逗引,让他先出,我再顺势发出。这就是引子的目的,无论是我想左脚就先逗引右脚,要么是我想右脚就先逗引左脚,上亦如此,这叫做横行纵扫。
(四) 蓄而待发
这也是吞吐之术,只有蓄得足够才能发得出去,但蓄并不意味着外表消失,而是指精神集中。我必须在日常练拳过程中学会精准地把握蓄与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一种灵活适应环境但又充满潜力的内劲能力。
(五) 得机得势
如何抓住那瞬间差距,在太極練習當中,這些動作並非孤立進行,而是在其中融為一體。一氣呵成了這種無需深思熟虑僅憑条件反射完成的事物。我們之前所述的是半圈轉悠與半圈發勁,它們既可以同時完成,也可以首尾連貫進行探討學習.
如何理解氣沉丹田
練習太極必須要氣沉丹田。在易經養生學裡,丹田被稱為一個神奇的地方,但它到底位於哪裡眾說紛紜,一說於脐以下二寸,一說於脐以下一度分。一點也不過簡單來講,就是小腹位置。你可能聽過腹式呼吸,這樣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夠,因為我們需要通過意識將氣血帶到丹田,並讓它成為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娘胎里開始就是腹式呼吸,但隨著時間進一步改變成由於呼吸器官控制的小口呼吸,即使嬰兒啼哭時仍然保留這種腹式運動。但隨著年齡增加,這個天賦技能似乎消失了,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學會使用它來增強自己的內在力量和控制感。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