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4期中,专家们对太极拳的放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近期,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10期上,一位名家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这篇文章讨论了吴图南先生关于“松功论”的观点,强调练习太极拳时对于“松”和“沉”的重要性。
吴老先生对“松”字的解释既深奥又细腻,他用心良苦地阐述了这一概念。然而,无论如何解释,“说来说去似乎宥于‘望文生义’之嫌”,因为它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理解,而忽略了作为一门武术实践中的复杂含义。
太极拳中的放松与日常生活中的放松虽同为一个词,但其本质有所不同。在太极拳中,“放松”不仅意味着不用力,还需要加上“用意”,即在每个动作中保持清晰的意念,使静态的状态转变为动态的状态,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放弃力气相比,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修炼境界。
《中华武术》的名家讲堂上,有一段介绍吴文翰老师的话语:“在武式太极拳中,还有一种骨肉分离法的放松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将肌肉像流水一样从头部向下流至脚部,同时骨骼向上升起,达到一种骨肉分离似的感觉,这正是气功中的普遍提倡的放松功。
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即①不用力+②用意,我们得到了非常恰当的一句:用意不用力。这正是太极拳练习最基本的心法。这样,我们就能正确理解并应用这个关键词汇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位置。
杨澄甫在他的《太極拳術十要》中提出要“ 松腰”,因为腰是身体中心,是决定全局的一个关键区域特别是在与气沉丹田相关的情况下。一呼一吸,一升一降构成内气潜转,这关系到生命安全。而冯志强老师则指出,每一个姿势都包含一次肩垂肘后的沉稳过程,使内气能够充满四周,将行气与要求融合成为自然而然的事物。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就如同冯志强老师所说的:“只有一 松,气才能通。”
《十三勢歌》也表达了一样的道理:“刻刻留心在腰问,腹内 松净 气腾然。”这里明确说明的是,要留心于腰部,因为它代表着整个身体,也就是说要使用意识来控制体内力量,让所有力量都变得清晰、平衡,并且充满活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局部到全身性的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太極拳 的 “ 放 松 ”含义:从浅入深,从局部到全身性开始,然后是① 不 用 力 +② 用 意 = 用 意 不 用 力 = 用 意 = 行 气 = 以 心 行 气 = 以 氣 运 身 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 “ 松 ” 字里面隐藏的大智慧,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才可以使我们的精氣神得到充足发挥。“只有一 松,气才能通。”
这是一条连续不断、环环相扣的小链子,每一步都是修养自我、提升内力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这些原则,对自己的练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我们就会逐渐进入更加高超的地步。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