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2009年第4期对“太极拳的放松问题”,请名家作了专题讨论。各抒高见,获益匪浅。最近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10上看到有人介绍吴图南的”松功论“中说:”凡练太极拳者,知松、沉为太极拳之重要条件。”“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特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吴老对“松”之一字之讲解,可谓穷极言词,用心良苦。
请恕笔者不敬。不管怎么解说,说来说去似乎宥于 “望文生义”之嫌,说到底还是一个“松”字的字面本意。但是,这个字面上的意思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谓“放 松”,其实质应该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带有“术语”的色彩的。在太极拳中,如果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即仅是不用力,那么其结果就会变成懈怠、疲软,以至精神焕散。这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深化一步,将"①不用力"加上"②用意"即在一招一式中贯注注意,使静态的 松变成动态的 松,与日常生活中的 " 松 " 具有本质区别。这就是气功中广泛流传的一种特殊技巧——通过骨肉分离法来达到一种内外结合、身体与气息协调运动 的状态,从而达到真正的心灵和身体的一体感受。
这就像是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中提到的 “矩腰”。为什么要特别强调 “矩腰” 呢?因为腰为中心,是全局性的控制点,而且它与气息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呼一吸,一升一降,都会影响到整体气息的情况。而冯志强老师则进一步指出,每一次动作都需要有一次沉肩垂肘 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得内气能够顺畅地分布到四肢末端,从而实现整个身体状况的大幅提升。
总结来说,“放 松”的含义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从表层开始,不再使用过度力量,但同时必须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即所谓的心意运转,然后这种心意运转逐渐深入,全身肌肉得到充分放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心血来潮般情感活动,最终达到一种超越意识范围内自然流淌无阻碍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躯变得更加柔韧,更能适应各种变化,并最终达到真正通顺无阻力的境界。这正如那句歌谣里唱道:“刻刻留心在腰问,腹内清净气腾然。”
因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太极练习时,“放 松”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身体变得软弱或无力,而是在保持柔软性的同时,还必须维持一定程度的心理集中和精力的投入,以确保整个练习过程能够既平衡又有效地促进内部活力和健康。此外,它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身内在力量,让我们的每一次动作都显得格外优雅自如,无需任何多余努力,只需依靠那份潜藏已久但随时准备爆发的情感力量即可完成所有任务。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到了这些原则,并将它们融入实践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何为 “只有一 松 气才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