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4期中,专家们对太极拳的放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近期,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10期上,一位名家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这篇文章讨论了吴图南关于"松功论"的观点,他指出:“凡练太极拳者,知松、沉为太极拳之重要条件。”这里,“松”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它不仅是宽松和放开,也包含有轻松、畅快以及容纳其他特质的内涵。吴老对“松”字的解释精辟细致,让人感受到他的用心良苦。
然而,无论如何解释,“'望文生义'”这个说法似乎总是浮现出来,因为它只停留在“松”的字面意义上。太极拳中的放松与日常生活中的放 松虽然表面上相似,但其本质却大有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放 松”往往只是意味着不用力,而在太极拳中,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就会导致肌肉疲软,精神消散,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因此,在太极拳中,“松”的含义远非简单。“①不用力”,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但这还不足以达到真正的效果。而更关键的是要加上“②用意”,即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保持清晰而坚定的意念,使得静态中的松动态化,与日常生活中的" 松 "形成根本区别。
正如《中华武术》的讲堂上,吴文翰老师介绍了一种特殊的手法——骨肉分离法,即在立正状态下,将从头至脚全身肌肉向下流淌,同时骨骼向上升腾,以此达到一种仿佛骨肉分离般的情形。此方法与气功中的普遍练习相同,是一种深层次的放 松训练。
将“①不用力”和 “②用意”结合起来,便是我们所说的“无为而治”。这正是太极拳实践基础上的核心原则。这一理念帮助我们将" 松 "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位置做出了明确规定。
杨澄甫于《太极拳术十要》提到过“坐腰”,强调腰部作为身体中心地带,其关系牵连全局尤其是在气沉丹田这一过程中。一呼一吸,一升一降构成内气潜转,对生命至关重要。在冯志强老师的话语里,每个姿势都有一次肩膀垂肘并随之展开使内气能达四方梢归于丹田久而久之就实现了太极拳要求好的放 松状态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此外,《十三势歌》也提到了:“刻刻留心问腰问腹内净气腾然。”其中前句强调的是留意腰部及其重要性(留心),后句则说明通过行气使体内空旷清新的氛围产生。这里的"净"并不意味着静止或安宁,而是一种运动、一种活力的表现,因此不能混淆为静止或安宁后的平静状态
综述以上内容可见: 太極 拳 的「 放 懈」含義: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体 → ① 不 用 力 + ② 用 意 → 无 为 而 治 → 行 气 → 以 心 行 气 → 以 气 运 身这样才能洞察「 放 懈」里面藏匿玄机,从而理解为什么只有当身体完全开放时,气才能顺畅流通
这是一条链条,这条链条连接着我们学习拆解进程、评估自身内功深浅,加以勤勉自我修养,不断提升技艺逐步进入高水平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