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武功法秘藏松字解玄机

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4期中,专家们对太极拳的放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近期,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10期上,一位名家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这篇文章讨论了吴图南先生关于“松功论”的观点,强调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掌握“松”和“沉”的重要性。

吴先生对于“松”字的解释既精妙又富有深意。他指出,“松”字不仅意味着宽松、轻松,而且包含了一种特殊的含义,即容纳其他特质。这种含义体现了太极拳中的动态平衡和柔韧性。

然而,无论如何解释,这个“松”字似乎总是让人联想到它的字面意思。但是在太极拳中,“放松”与日常生活中的放 松是有本质区别的。在日常生活中,“放 松”通常意味着不用力,但在太极拳中,如果仅仅是这样理解,就会导致技巧上的失误,造成身体疲软而精神涣散。

因此,我们需要将太极拳中的“放 松”定义为一种动态状态,不仅要避免使用力,也要加上意念。一招一式都需贯通以意念,使静态之 “ 松 ” 转化为动态之 “ 松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在练习太极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以达到真正的心身同步。

如同吴文翰老师在《名家讲堂》所述,他介绍了一种骨肉分离法来实现这种独特的放松感。这是一种通过使身体各部位肌肉向下流动,同时骨骼向上升发出的意识,从而达到一种内外相辅相成、气血运行畅通无阻的情形。

杨澄甫先生在他的《十要》中提到过:“正腰”。他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因为腰部是整个身子的中心,对于整体姿势至关重要。而且,与气沉丹田这一概念紧密相关,它涉及呼吸与内气循环之间微妙的关系,这一点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冯志强老师则指出,每一个步骤都包括一次肩膀垂肘的手法,这样可以使内气充盈并抵达四肢末端。如果长时间坚持这样的练习,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中的放 松要求。这也印证了冯老师之前的话:“只有有一次 ‘ 松 ’,气才能通。”

此外,《十三势歌》的两句诗亦表明这一点:“刻刻留心于腰问”,这里提到的 “留心”,实际上也是用意的一种表现;另一句 “腹内清净 气腾然”,这里说的不是静止,而是一个过程,是行气运动,是活动后的宁静,而非静止前的安详不可混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 太極拳 中 的 " 放鬆 " 包括从浅入深,从局部到全身。其具体含义如下:由浅入深→① 不用 力 +② 用 意 → 用 意 不用 力 → 用 意 → 行 气 → 以 心 行 气 → 以 气 运 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揭开" 放鬆 " 字里面的玄机,并理解为何" 只 有 一 次 ' 懸 ',氣 才 能 通”。

这是一条连续不断地链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链条来评估自己的练习进度以及自身内功修养,然后不断努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即" 文以载道 " ,训导后学者应知晓此理,不断自我提升,以致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师级武学高手。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