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门拳,源远流长的武术艺术。它融合了南北两派的精华,内外两家风格的独特之处,以攻击为主导,攻防技巧连贯、迅猛而力透体表,既刚又柔。在挤击技术上强调“角度、速度、力度”三维并重,以快速战胜对手为核心理念。余门拳深谙内力的运用和运动学原理,将其推至极致,使传统武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得以充分展现。
练习者必须达到“五到”的技术标准,即身心协调一致,在动作中要求身到手到足到眼到心到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典型的流星般飞快的手法和电闪雷鸣般敏捷的视觉效果,同时腰部如同蛇一般灵活,腿部如钻头般坚固。这不仅体现了七大关节共同发挥作用,还包括三种距离进攻:远距离是拳脚交加;中距离是肘膝相互配合;零距离则是头肩胯部齐发,这样全面展示了余门拳在七个方向上的完整性和高超技艺。
余门拳不仅仅是一种打斗方式,它还蕴含着儒道哲学中的智慧,如虚实明暗、阴阳消长等概念,对应策略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它集成了打斗(打)、靶标训练(靶)、教诲与传授(教)于一身,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朵奇葩。
历史上,余门拳在各种擂台比赛中屡获殊荣,从1918年余六世掌门人与子弟擂台竞技,一举名声鹊起,再至1920年刘湘将军设擂评选国术教官时,其代表人物夺魁受聘,并在后续几十年的各类比赛中不断取得佳绩,最著名的是1932年的重庆市春季国术观摩赛,以及1933年的第二次全国体育运动会,其中多位代表展现出卓越实力,被誉为武林中的佼佼者。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