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习杨式简化太极拳、剑、扇这四项武艺已有四年时间,总共掌握了二十套套路。自从去年国庆节期间开始学习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来,我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时我会过于执着于意念,急切求得成果,从而导致身体和四肢僵硬,没有完全放松,也没有排除外力。而有时,我只关注外形的圆润活泼,却忽略了内在的修为,转腰不够完善,无法稳定意守丹田。
目前我的进步相对稳定,但这种双重现象仍然常发生。这让我感到有些迷茫,有时候甚至想要放弃练习,因为我认为混元太极拳难以掌握。我幸运地遇到了张则理师傅,他获得了2013年体彩杯福建首届传统武术争霸赛的金牌,这位高水平的老师耐心指导并反复示范给我,让我增强信心来练习拳法。按照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一点一滴地提高我的实力,使我认识到练习要同时兼顾意气神形,而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应忽视。
根据我的初学水平,我个人认为不能盲目追求呼吸或气息,只能专注于开合动作,以及做好每个动作是为了准备下一个动作,不断培养通过意念支配行动,从而达到外形规范顺畅,同时这是一个由内向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技能(参考林啸寅老师在顺昌县第三届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理论培训中的讲座)。
进入太极拳入门阶段,我们必须从放松开始。我发现放松是一门艺术,它与功力的增长以及内劲取得直接相关。要实现真正的放松,不仅要让肌肉皮肤关节松弛,更重要的是使五脏六腑和中枢神经系统也跟着 松弛。这要求先静后沉,没有静就无法松,所以能松必能沉。但是,要使整个身子都保持这个状态并不容易,而且松的时候手段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用它来达到更深层次的效果。
通过无限状态下丹田气机充足并向下沉后,再逐渐将整条腿部部分分开至手臂,并且同时保证上下左右方向全面的开放,然后再慢慢解除胸肩部份紧张,用意念引导两背往两手呈十字状,同时释放出整体力量,即形成上虚下实、上轻下重的情况。这样的训练方式使得身体各部分都能够协调一致,每一次动作都是完整自然流畅,无需刻板机械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更多地集中注意力放在内脏器官微妙运动上,以此带动整个身体劲道由内部转换,并结合转关处,将丹田之内转与气沉丹田相融合,以期达成内外的一致性。此种模式下的锻炼,便可以不经觉间提升自己的内功,为长久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接下来,我将继续按照这些原则加以修行,比如:使用“无用之用”,即虚领顶劲;让气沉丹田;降低肩膀及垂直肘部;保持腰部柔软结合跨步;确保圆满裆部活动范围;不断调整全身筋骨结构,使其既柔软又有力量。此种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因此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掌握其中精髓。不论多么熟悉或理解这些技巧,都必须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心灵境界,这便是我所说的“口头上的”对比实际演示所展现出的差异,即真正在实践中悟到的一层层深度,是一种一边耕耘一边收获的情景,最关键的是得到正确指引以及明智指导者的帮助。
每当我面临练习停滞或者出现偏差时,都会寻求教诲并接受挑战,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这种精神正值观赏之际,它不仅展现了一种传统美德,也展示了一位大师风度以及师表楷模般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混元太极拳,我享受到了许多益处,如改善肠胃功能、了解如何在工作间隙休息,以及学会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心性健康,而非单纯追求物质财富,或许我们可以提前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健康状况,就像现在这样积累知识一样,每天都会变得更加全面和谐。当你成为一个老者,你依然可以继续探索新知,对自己说:“活到老,学到老。”
尽管还远未达到精通的地步,但每一次尝试都让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待补充,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学习。不过只要持之以恒,不断进取,就一定能够一步步走近那遥不可及的地方。我期待着未来每一步都会更加扎实,每一次尝试都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门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大艺术——太极拳。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