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四大功夫武功秘籍大全揭秘自然之拳法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萌。”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王宗岳提出的进阶习练思想以及太极拳功夫层次的划分,仍是太极拳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那么,太极拳中的功夫体系划分又有哪些观点?哪种体系更为合理或科学?这些体系在实践中是否有效?

首先,我们要了解王宗岳提出的进阶习练模式:“着熟”、“懂劲”、“神明”。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初学者、掌握基本技巧后逐步提高,以及达到高级境界的过程。这种模式反映了当时武术实践和理论的时代背景,即武术主要用于搏击,而不像现代一样更多地用于健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内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功夫层级划分,如“十层功夫修练层次”、“九层功夫论”等。这些理论虽然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个性化倾向不足以满足大众需求。在实际操作上,这些体系往往难以系统整合,也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1986年,在武汉举行的一场国际太极拳剑表演会上,吴图南对四大功夫进行了概括,他将“着”的概念称之为“技”,将“松”的概念称之为“柔”,并且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四大功夫体系。这一理论继承了王宗岳的思想,同时结合了后世对气功和柔韧性的理解,使得其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根据吴图南老师提出的四大功夫,将其修改完善,为每一项添加了一定的含义。“技工”代表技术与技巧,“柔工”则强调柔韧与放松,“气工”指的是气息控制与运用,“劲工”则是指内力与力量训练。这些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出太极拳作为一种全面的运动艺术,其内涵丰富多样,从健身到搏击,再到精神修养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这样的改良,我们可以把太极拳中的四大功夫定位为:技工、柔工、气工和劲工。按照这个程序进行习练,可以逐步实现从初学者的状态向高级境界迈进,即达到了所谓的“神明”。

最后,这样的理论对于指导实践至关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理论指导,一切实践都是盲目的。而一个好的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实践,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在国家体育部门推行段位制的情况下,这样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对于提升个人能力以及研究深入洞悉自身水平都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