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奠基者是路易斯哈德逊

《探索太极拳理论的源头》

在我国武术史上,太极拳作为一门深受推崇的内家拳种,其理论基础对于理解和实践这门艺术至关重要。然而,在众多论述中,有些文本并未提供确切的出处,使得研究者难以准确地追溯其来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历史文献,揭示“老三本”或“老五本”的真相,以及它们对太极拳理论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老三本”或“老五本”的概念。这是指李亦畲所手抄的三个内容相同的大型太极拳谱,即启轩本、郝和本和自藏本。这些书籍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古典武学知识,还体现了文献真实性。但是,“老三本”之说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因为李亦畲至少还有两个其他的手抄版,其中包括赠给姨甥马印书的一份,并且有一个被永年贾安树保存的小版本。此外,还有一份名为丁卯、本署光绪丁丑年的抄本当存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著作如何面世。在1929年,李福荫根据启轩本进行油印,但直到1935年,《廉让堂太极拳谱》的出版才使得这些理论正式向大众公开。此时,这些资料虽然已非绝密状态,但仍然受到严格保护,只有少数人能够见到。

除了《廉让堂太极拳谱》,还有一部名为《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的著作,该书收录了郝和 本全文,而顾留馨则在其作品《太極拳術》中公布了此文影印件。此外,还有几份复制品流传于世,其中包括李亦畲自藏 本中的部分内容,如杨班侯小架等。不过,由于这些材料长期以来都被视为珍贵而保密,因此只有很少的人能亲眼看到完整版本。

最后,让我们讨论一下早期流传的太極拳論。唐豪先生在他的作品《王宗岳 太極拳經研究》(1935年)中,将各种各样的論述统一命名,以便更好地比较分析。其中包括十三勢論、 太極拳論、 太極拳解、十三勢歌以及打手歌等六篇,這些论述已经广泛流传,并且是在民初至1935年的时间段内出现的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尽管一些论述没有明确作者,但它们已经成为后世学习与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材料。

总结来说,“老三 本”或“老五 本”的面世其实是在1935年的《廉让堂 太极 拳谱》出版之后,这标志着以前那些仅供少数人阅读的手抄版终于向大众开放。而早期流传的各种论述,不管是否具有明确作者,都成为了后人的学习宝库,为我们理解及实践 太极 拳提供了宝贵资料。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