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又称行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门独特之作。关于其起源,虽然存在不同的说法,但广为接受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山西蒲州(今永济市)人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当初,它被称作心意拳,其核心在于将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等内外元素融合,使肩、胯、肘和膝等部位协调一致,同时手足相应,实现身体各部分的高度统一。
后来,在道光年间,河北深州的李洛能基于心意拳进行了改革创新,创立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形意拳,并被后世尊奉为该门派的祖师。李洛能所创立的形意拳包括三体式桩功、三行五形及十二种动物模仿技法,这些内容构成了其独特性和实战价值。
三体式桩功,被誉为万法之源,是练习者必修课程;五行拳则以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作为灵感,以劈钻崩炮横分别代表这五种力量;而十二形则模仿自然界中的十二种动物姿态,为练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实战经验。
2011年5月23日,国家文化部门认定它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19年11月12日,该项目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在同年的11月份,一项检查工作对这些保护单位进行评估,其中深州形意拳协会因其卓越贡献而获得肯定。
通过这样的历史演变和不断完善,不仅形式上的变化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和哲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一古老艺术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地保存,还能够继续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热爱的心情。这也正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并推广这一宝贵的人类智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