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强武功咏春拳的特点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就其理论、心法、手法等创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后的感觉和反应。咏春拳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zheng、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以下是咏春拳特点之逐项陈述:

(一)理论与心法:

中线理论:中线者由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如果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而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朝面追形:与对方正面的对立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必须沿着中線平面的方向望向对方中的形状,即为“追形”。

埋zheng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御大多数情况下,都保持两臂紧贴身体侧部或前后中心的位置。这一点既能抢夺主导权以达到最短距离以及最大力量的攻击,又能保护好自己的重要部位,在同时保证了能够迅速作出反击。此外,在应对突袭时,它也可以作为第一道护盾,为后续动作提供坚实基础。

收zheng理论:当完成一次出招后,无论是否成功,我们都会将双臂收回到身体附近,以准备下一次行动或者进行新的反击。这不仅让自己能够迅速再次发起攻击,而且在战斗过程中的瞬间转变更加灵活无缝,使得我们的行为模式更加连贯自然,从而使得敌人的预测难度大增。

“来留去送”心法:“来留”意味着当对方试图往我们身上挥打时,我们会尽可能地利用我们的技巧把这股力量固定下来,并借此机会施展我们的招式控制对方。“去送”,则是在相互交战时,当发现对方突然改变动作或尝试撤回时,我们应当利用这一变化顺势推波助澜,让他们失去了控制,也无法有效地实施新的一轮招式。

“甩手直冲”心法:“甩手”,发生于黏住彼此的手各自脱离之后,每当这种情况发生,一定要立即采取行动,用所有可能的速度释放一记直接攻击命中的打击——即所谓的“直冲”。

通过这些独特的心理学原则,以及深厚的人生经验积累出来的手段组合使用,可以看出为什么人们认为这是古代武功体系中的佼佼者之一。而实际应用这门技术,更需要的是不断磨练身躯与精神,将其内化为第二天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个系统内所蕴含的大智慧与精妙。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