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的传奇:探寻王郎与赵珠的武术传承
在1982年到1985年间,青岛张炳斗先生通过他的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又名《王郎传奇》)首次提出了关于螳螂拳源于陕西之说。小说中讲述了淳化县人王文成(也称为王郎),他自幼习练少林功夫,但在一次比武失败后,他灵感启发于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螳螂与鸟类搏斗,结合自己所学的“十八家拳法”,创编出了一套独特的武术——螳螂拳。他还采纳了少林长拳和陈式太极拳中的劲路,并创造出“崩补”和“八肘”两套技巧。
故事中,王郎将他的绝技传授给妻舅赵珠,并赠予他一份秘密的武术谱。赵珠原本是山东莱阳的一位才华横溢、武艺超群的人士。在明朝末年,他曾考取进士,被任命为陕西省淳化县令。而且由于亲情关系,赵珠得到了王郎传授的手段。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一种不负责任、无耻可恥的武术风气,所以尽管有过短暂师承关系,最终赵珠决定带着这门技术回到莱阳,不再向外传播,从而使得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在陕西地区逐渐消失。
然而,这种说法却引起了读者的怀疑,因为它与民间口头相传以及历史记载存在重大差异。于是,《知识与生活》杂志社就收到了读者们询问有关主要人物真实性的问题。此书编辑不得不在《后记》中坦诚地指出:“经过细致推究,对勘,我们发现这一故事中有关螳螂拳师承等方面,有一些疏漏。”他们解释道,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其虚构和现实之间微妙的地平线,而小说家言不能简单地同历史学著作相提并论。
随后,在1986年,有人撰写了一篇文章(由于元景、梁惠忱《考察蝉蜕枪源流》,刊登在《精英》第五期),其中内容与《蝉蜕枪史演义》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补充说明了赵珠如何吸收多种不同的打法并进行创新,最终创立了新的招式,如“乱接”。文章还证实了从李秉霄到梁学香这一师承链条。但1992年的另一篇文章(张炼斗先生撰写)则确认了最初设定的观点,同时提供进一步证据支持这一论点。这表明,《蝉蜕枪史演义》已经不再是一部纯粹以娱乐为目的的小说,而是基于某些事实基础上的叙述。
然而,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符合1935年的《莱阳县志》的记录。在该志卷三· 武术章节里,它清楚地指出了小赤山李秉霄作为最早学习此技的人。李秉霄之后将其技术教授给大赤山赵珠,然后是海阳榆山夼梁梦香,再然后是黄金沟姜化龙。而张先生对此问题也有自己的解释:“1933年,当时编写新版莱阳城志时,我们找到了当时国术馆馆长李昆山了解此事的情况,但因为李昆山那时候去了青岛,没有办法找到,只好找大李淑栽咨询。大李淑栽误把老师学生颠倒过来,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地方记载错误。”
这些信息是否准确值得深入讨论。这场关于古代文化遗产争议性的讨论,让人们重新思考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那些被广泛接受但可能并不完全准确的事实。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30
2024-12-30
2024-12-29
2024-12-30
2024-12-30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