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探讨螳螂拳史源考述与莱阳裔人真实武功秘籍内容商榷

对莱阳裔人在《精武》2007年11期发表的《螳螂拳史源考述》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多处需要商榷的地方。以下将针对文中的几点疑点展开反复探究。

一、关于王郎即于七并创螳螂拳于崂山这一说法

自古以来,关于螳螂拳的起源和发展一直存在争议。在此不再赘述。文中提到的白猿洞、出洞等拳法,在李秉宵传赵珠、梁学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谱如道光年间的《拳棍枪谱》、《可使有勇》以及后来的时期崔寿山老师的《螳螂拳谱》中均无记载。而且,《可使有勇》中明确提到“王螂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却没有关于所谓白猿拳法的记载。实际流传中,李秉宵一脉也少有练习,现在能看到的一般也就是白猿偷桃一趟,而且似乎也是清末民初时由别的流派发展入梅花螳螂中的。而白猿系列拳法却是升宵道人传李之箭传王云生、范旭东一脉七星螳螂的重要拳法。因此于七在崂山创了这些新型拳术,而李秉宵上崂山学得这一说法很难成立。此外,说滚龙肘技法得名于崂山玉皇殿东、长春洞后“滚龙洞”也过于牵强。

二、关于《罗汉行功全谱》的作者升霄道人

莱阳裔人文章指出原书著者既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并列举了戏谑僧人的句子和对道教不敬的话。这让我们怀疑升霄道人是否真的不是道士?在《罗汉行功全谱》的序言中,有“……惟吾邑云花观升霄道人……”这样的描述。“观”是修行的地方,住观又称“道人”,这让我们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 道士。此外,《罗汉行功全谱》记载中的罗汉行从理来看,是一种吐纳导引术,与八段锦中的类似技巧异曲同工,因此,这部作品应该被归类为内家武术。

莱阳裔人的主张,即认为李秉宵就是升霄道人才是不符合历史事实。

根据《莱阳县志》,李秉宵是在乾隆年间随父南下期间救治了一位狱中的大盗,从而获得了该盗授予他武艺。这与莱阳裔人的版本相矛盾,即便考虑时间上的差距,他们之间关系并不近乎。此外,由於「於七」傳說指出1702年已逝世,那麼如何能在乾隆年間與「善和禅师(於七)」學藝呢?

《海阳城志》(嘉庆初)则记录:“清嘉庆初年,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赞元之侄李秉霄,在外游历学艺成名,然后重返海阳城境内普及他的‘蜻蜓腿’技术。” 这与莱阳裔人的说辞——据他们称,“江阴县丞兼江阴知府黄守正曾经向他请教过,他就以‘吴门水波’教授他——显然存在严重误解或混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则不能直接认定两者的身份相同。

综上所述,对这些疑点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问题都涉及到历史人物身份的问题,以及对于某些具体事件日期判断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考证,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真相的心智需求。在研究任何古代文化活动特别是武术史时,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地处理好文献资料,以免造成错误或偏见,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