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史源考述与莱阳裔人商榷初学武术套路拳法的反复探究

对莱阳裔人撰写的《螳螂拳史源考述》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与商榷

一、关于王郎即于七并创螳螂拳于崂山这一历史事实的质疑

在武术界,特别是螳螂拳的传承中,存在着多种观点和解释。莱阳裔人在其文章中提到的王郎即于七,并创立了白猿系列拳法,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在李秉宵等梅花螳螂拳家的传谱中,如道光年间的《拳棍枪谱》、《可使有勇》,以及后来的崔寿山老师所著《螳螂拳谱》都未见相关记载。更有趣的是,《可使有勇》中提到“王螂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却没有任何关于白猿法门或自猿人洞、出洞等技巧的描述。实际上,李秉宵流派中的白猿系列虽不常见,但确为七星蛾眉钩之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技术似乎是在清末民初由其他流派演变而入梅花系统。这意味着于七在崂山创造出的这些特有的技巧,以及李秉宵上崂山学习这一理论,都显得有些牵强。

二、关于《罗汉行功全谱》的作者升霄道人的身份问题

莱阳裔人文章提出原书作者既非僧亦非道士,这一点可以接受。但他忽略了序言中的“云花观升霄道人”字样,这明显指向一个修炼地点,而这通常是属于道教修行场所。如果不是僧,那么他又是什么?此外,《罗汉行功全谱》的内容展现出明显的是一种吐纳导引术,与八段锦中的某些动作如“仙人拱手”相似,因此推断其作者应该是一位掌握吐纳理法的人,即一名道士。

三、关于李秉宵是否就是升霄道人的误解

根据《莱阳县志》,李秉宵曾随父赴南方,在那里医治了一名大盗,从而获得他的武艺。这与文章中的说法——李秉宵在乾隆时期从善禅师(即于七)那儿学艺形成直接矛盾。此外,由于时间上的不匹配,更让这种说法变得荒谬。另一方面,《海阳城志》记载嘉庆初年时期,兵部侍郎赞元侄子李公文学士(即升霄)才开始学艺,并最终回到家乡将自己的武技传授给当地居民。这与前文提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升霄先生创建《罗汉行功全谱》的时间线也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对以上几处疑点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发现许多传统观念和历史事实都需要重新审视,以求找到真相。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段丰富而复杂的武术文化史。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