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搏击》第11期,我提出了一种名为“逆思维”的训练概念,这与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相反。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通常先打基础后再进行对抗,而“逆思维”则是从实战开始,通过持续的对抗来学习技术和技巧。在“逆思维”中,我们使用拳套、纸刀和纸棍进行训练,只有在打斗中才能纠正错误,从而实现了“先打后练,再打,再练,再打”的循环。这一方法避免了武林常见的“会练不会打”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痛恨这种现象。
实施“逆思维”指导下的搏击训练时,我们必须考虑每个人的独特性,不同身高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训练内容,即使身高相同,肌肉素质也可能不同。因此,不应该强迫所有人执行相同的动作模板,而应该根据个人特点调整训练内容,就像足球或拳击这样的项目允许运动员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在不强求标准动作的一致性的前提下,“逆思维”更重视本能动作,并在本能与标准之间寻找平衡。这个观念与赵道新关于训練方法的看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认为训练应该接近实战,注重传统同时也要创新,将实战作为日常锻炼,并主张招式应因人而异,但两者也有区别,比如前者更加强调本能动作,同时在实战之前没有短期基础培训阶段。而赵先生虽然主张日常以爆发力和实战为主,但是在此之前需要先执行短期基础培训。
对于赵先生提出的在“打”之前先执行短期基础培训,我想进一步探讨。在他的系列文章《心会掌破译》中,黄积涛曾指出:“心会掌格斗系统坚持‘先临敌、后训练’要求。”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时,也应当首先尝试实际操作,然后再去理论化。这一方法背后的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它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并掌握新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