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维"训练的精髓:打破传统,重塑实战
在2001年《搏击》第11期,我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逆思维"。它意味着打破常规,直接将对抗融入到技术学习之中,而非先基础后对抗。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避免了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会练不打。
实施"逆思维"的训练方法是独特而有效的。在开始之前,我们并不教授任何技术,只是让学员进行模拟战斗,使用拳套、纸刀和纸棍等替代品。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我们即时纠正,然后再次进行模拟战斗,这样的循环往复直至技艺得到提升。
这种方法避免了“会练不会打”的局面,它基于痛恨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危害。通过实战来锻炼技术,每个人的学习路径都是不同的,不同身高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训练,即使身高相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体能素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强制执行相同的技能是不合理的。
在自由发挥的大型比赛项目如足球、拳击中,即便是规定动作,也允许运动员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量,更何况是在不限制动作的情况下。此外,“逆思维”还强调本能动作的重要性,并寻求在本能与标准动作之间找到平衡点。
赵道新先生关于训練方法的一些观点与“逆思维”相似,他认为应该将训练接近于实战,并注重传统同时也要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学员从短期基础训练过渡到爆发力和实战训练。他主张把实战视为日常锻炼,而不是最后才进行的一种特殊活动,并且他认为招式是否有效并非取决于其是否正统,而是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舒适度和效果。而我们则进一步强调了因人而异以及本能动作在技艺学习中的作用。
尽管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不把对抗放在最后,以及强调日常培训应该包含爆发力与实战,但也有显著区别,比如赵先生倾向于先执行短期基础训练再进入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而我们的“逆思维”则首先以模拟战斗作为教学手段。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30
2024-12-29
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