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维"训练的精髓:打破传统,重塑实战
在2001年《搏击》第11期,我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逆思维"。它意味着打破常规,直接将对抗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避免武术和现代格斗技巧之间的隔阂。这种方法不是简单地放弃规则,而是通过实战来检验技术、技法和技能的有效性。
与传统习惯不同,我们不再先花费数年时间建立基础,然后再进行对抗。而是在没有任何前置准备的情况下,立即进入对抗环节。这不仅增强了实战能力,也促进了技术和技能的快速提升。此外,这种方法也避免了许多武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会练不会打”。
指导“逆思维”训练时,我们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论身高、体质或运动素质如何不同,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训练内容。即使是在规定动作比赛项目如足球或拳击,也允许运动员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与此同时,“逆思维”还强调本能动作的重要性,并在本能与标准动作之间寻求平衡。这一点与赵道新先生关于训练方法的一些观点相呼应,他认为应该接近实战,并注重传统创新,以及将实战作为日常锻炼的一部分。
尽管两者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仍有所区别。“逆思维”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更为强调本能动作,同时也是先打后练,而赵先生虽然主张以爆发力和实战为主,但之前需要执行短期基础训练。我相信,对于那些追求最终目的,即提高实际战斗能力的人来说,“逆思维”是一条既创新的又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