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术界对“凌空劲”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人认为“凌空劲”是“隔山打牛”旳功夫;有人认为“凌空劲”是武术的一种劲力,发此劲可使人凌空跌出;有人认为“凌空劲”是气功现象、精神现象、催眠现象、师生间或医患间的互动现象;亦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凌空劲”。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是因为这些拳家、学者,各持不同的理论依据,或是各有不同侧面的实际体验,或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凌空劲”的结果。 目前,虽然中国武术研究院对“凌空劲”的概念尚未作出权威的表述,但近百年来,太极拳界不乏对“凌空劲”的论述。1939年,吴图南先生担任西北联大的武术教授。当时,他所撰写的《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中说:“我的老师杨少侯,得到祖父杨露禅的传授,还有他父亲杨健侯、过继父亲即伯父杨班侯教他,他学的东西比较真实。他的功夫很纯熟,讲究轻灵奇巧,尤其长于凌空劲,就是对这个人一见手时,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在动静之间、变化之间,能用很巧妙的办法,把对方的力量牵起来,然后再放下去;所以当时名望甚大。” 笔者认为,“凌空劲”是由于在发劲的瞬间,没有身体的接触动作而得名,是一种借助精神作用,先声夺人的击发方法,需有精神、意念、眼神、肢体语言的综合作用,使受者发生误判、畏惧而被凌空发出。据吴图南先生讲授,发凌空劲大体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接手须以粘黏等劲吸引对方,使之失控,进而威慑对方精神,此时发者仅须口之一哈,对方因感觉而致双足离地或后退;其二是,在交手时双方均已启动,但尚未接触时,发此劲者突然用眼神、肢体动作、发声并用的方法,在不接触对方身体的情况下,调动对方的神、意、形,使其凌空跌出。 笔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曾亲眼目睹过吴图南先生使用“凌空劲”,将练通背拳多年的来访者发出倒地。因此,对凌空劲深信不疑。我看到的情况是:来访者从几米外向吴先生快速扑来,将到身前时,见吴先生右手向右上一伸,又急转向左下一指,同时发声,来者应声向左倒地,并当场承认吴先生没打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我深信存在此劲,必然还有其科学道理。当场我问过吴先生,为什么您没沾他,而他确被击倒了?先生笑了笑对围观的人们说:“他还不如个瞎子呢!这个法儿对瞎子都不管用。”因当时我没听懂,后来向先生求教时,老人家告诉我说:“这叫凌空劲儿,得对知闪展腾挪者使用才行,他能跟随我眼神、手动的指挥,瞬间右盼左跟,造成失中,才能凑效。瞎子看不见我眼神变化和手脚变化,他不跟着动,所以不管用啊!”顿时我明白了先生这一双关语,一则幽默地批评了来访者的气盛不恭,二则道出了“凌空劲”的真谛。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言行都是受大脑产生的意念所支配的。所以,武术套路的练习动作、相互间交手较技中的攻防动作也不例外,同样是受人的意念指挥,尤其在交手较技中,难免出现思想上的判断失误和身法上的失中、重心偏离而造成拔根倾跌。 练到功夫高深时,虽然与人交手时不用顾盼拟合,即可信手而应,纵横前后,应物自然,但也离不开大脑的支配作用和全身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说“凌空劲”是中华武术诸多拳种打手训练、交手较技中所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它既可出现于同门内的打手训练,也可发生于不同门派间的比武。就是在当今的散打比赛中,也时有发生。历史上也是武术界首先提出了“凌空劲”之说。因此,“凌空劲”应属于武术范畴,并非玄虚之说,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这种现象,或许也存在于其他什么别的范畴。至于别有用心、互相配合的“假凌空劲”,是经不起内行审视的,会不攻自破。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4
2024-12-04